材质尺寸:
纸本 卷 水墨 34.9x253.3厘米 隔水一:14.2,隔水二:14.2,拖尾:34.9x428.3,隔水三:10.4
简要介绍:
陈淳(1484-1544),江苏长洲人。字道复,后来以道复而闻名,改字复甫,号白阳山人。画家天资聪颖,才华甚高,凡经学、古文、诗词、书法,无不精研通晓。尝从文征明学书画,极得文氏的赞许。画擅长写意花卉,尤妙写生,后人把他同徐渭并称「青藤、白阳」,代表明代中期水墨写意花卉画的新格调。亦画山水,笔迹放纵,对后世水墨写意画甚有影响。 将四季花卉数种,以折枝的形态穿插安置在手卷中,这是明代画家描绘花卉所常用的表现手法。依幅后拖尾自题,此卷作于1538年,年55岁。幅中折枝牡丹、兰、竹、槴子、荷花、水仙、山茶,并未安置在同一水平线上,高低远近又相互呼应的摆设,使构图活泼而生动。无论一笔挥就的中锋线条或是侧卧的墨点块,皆因水份饱满,浓淡墨色极具变化且行笔快速,而呈现豪迈放逸的笔调。在花卉造型上,钩花点叶的表现法,叶片呈正面平展,无向背,钩勒叶脉的线条使转自由率性,这些都是画家个人风格的表现。在画本幅之后,又接了一段画家草书七言古诗一首,笔踪潇洒,有笔飞墨舞之姿。诗图相契,可视为画家晚年画风的代表之一。(张华芝)
陈淳(西元一四八四—一五四四年)是明代中期,苏州地区的艺术家,兼善诗、书、画三艺。他曾以诸生资格贡入太学,卒业后,放弃作官的机会,回到苏州,过著纵情于艺术创作的生活。 这件草书写于五十五岁(一五三八),每行一字至三字,运笔提顿扭转,左倾右倒,或节制或奔放,如醉歌狂舞,纵横争折,毫颖分叉,不加修饰的笔触,形成若虚若实的飞白笔画,极富律动的美感。(拖尾之陈淳题草书诗)
陈淳(西元一四八三─一五四四年),长洲(江苏苏州)人。本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再改字复甫,别号白阳山人。生性颖悟,天才秀发,曾游学文征明门下,征明仅谦称为其举业师,而不敢以书画师自居。 陈淳专攻花卉,精研水墨法,笔简意全,前人批评为「一花半叶,淡墨欹豪,疏斜历乱之致,咄咄逼真」,为后世水墨写意画家的宗师。幅中之牡丹花呈正面,水墨浓淡浑然一片,虽不设色,有五彩鲜丽的感觉。
此幅以水墨写意,将牡丹、兰、竹、槴子、荷花、水仙、山茶等花卉,以折枝的形态穿插安置,用笔清新活泼,构图错落有致。花卉点叶浓淡相间,钩勒叶脉的线条使转自由率性,全图传达出一种清新高洁秀逸的情调,此皆画家个人风格的呈现。陈淳自中年以后,思想发生了转变,淡泊名利,寄情山林,晚年艺术臻于纯熟自如的境地。此卷作戊戌(一五三八)年,为陈淳五十六岁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