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首页 艺术名人馆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明皇幸蜀图

明皇幸蜀图 简介

作品简介

纸本,青绿设色,55.9X8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绘唐玄宗携后宫嫔妃和皇族后代从长安逃往四川,经过深山的情景。图上山峰高险,直入云端;山路崎岖,众人骑马小心翼翼;图中部一处人仰马翻,筋疲力竭,可见逃难过程中的艰辛。相传此图风格接近李昭道,但为唐画宋摹本。


此图中山水、人物、驼马的形体都是用线条表现,这种线条有别于前人的紧密连绵、循环超忽,有如春蚕吐丝一类的画法,而是带着刚劲,能表现出山石硬度,质感的铁线描,在起笔时有明显的提按,使线条显得尤为有劲,加上作者的精心布局,严密推敲,使线条产生横竖、疏密的不同组合,很好的表现了蜀山的奇峭险峻,间以流泉瀑布,人物车马穿插其中,使画面生机盎然,与前人作品相比较,可以看出此画作者在如何构成画面的空间关系上作了可贵的探索,画中上半部分多用一组组纵向而绵长的线条来表现山峰的陡峭之势,线条顿挫明显,转折方硬有力,在山峰中穿插一些用趋于平直线条所描绘的云,拉开了峰与峰之间的距离,制造了良好的空间感,该画下半部分多用平缓舒展的线条表现地面,这些线条与山峰的纵向线条构成的横竖对比,使上下前后的空间得到了延续和呼应,远山则采用舒缓而略有起伏的线条,它与云的线条相统一使人产生山与云相融的感觉,而将人的视线推向无穷的远方,产生一种咫尺千里的视觉效果。


画中山石的阳面、地面以及平坡的线条较少,而且多平面少转折,而山石的背阴处、坡脚和水边则用线稠密且多转折、多棱角,通过这一疏密对比关系使山石的体积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画出了山势起伏的变化,同时前面已提到过的线的前后穿插,也清晰而良好地表现着每一物象自身的体积关系,再者,图中的线条刚劲,粗硬且多方折,用以表现山石的重量感和厚度感,而舒卷、流畅飞动的线,则更集中于云气之上,使观者见之便能感到云气的聚散,画近处的水顺其流动的方向,曲折蜿蜒,以短柔圆转的线条传达出水的运动结构,使观者如闻鸣泉之声,而画远水则用连绵而单纯的渔网纹线极好的表现出了处于远景水面的整体形态,并有水波荡漾的美感。人物、马匹等线的运用也是各具形态,跳动而极富有弹性的短曲用线不仅增强了动感,更丰富了线在统一风格下的多极变化,如画健壮肥硕的驼马,线圆转有力,画人物衣纹的线条细腻入微,表现武士又多用方硬、转折的线条,画帝王线条圆润而飘逸,使其在造型的威严中带着儒雅。


色彩

此图以青绿色为画中的基调,间以墨色、花青、汁绿等冷色,与画中朱红、储石、胭脂等暖色形成对比,在浓重的青绿色彩中闪现出点点红,黄的温暖色光,画面呈现出一派金碧辉煌的富丽气象,而画中大量白色的使用又打破了由于大面积浓重的青绿而略显得沉闷的调子。透出明亮清晰的空气,同时又调和了画中对比色的冲突,使色彩鲜亮而不俗艳,部分山峰的石青色由于年代久远而变得发黑,在明亮的白云衬托下更显得突兀高耸,使这幅画显得深沉华丽而有某种神秘感。


该画用色彩来区分山石的阴阳向背关系,如山阴为青,山阳为绿;平坡为绿,峭壁则为青,而石山的坡脚、水边则施以储石色,画树则先用淡墨染出树干的体积感后以汁绿点树叶及树干,画水则以花青分染出水的体积感、动态,该画也象民间绘画一样,大量运用补色原理,间以黑、白、灰等色进行调和,使画面生动活泼,例如画人物,如果人物着装为红色,则马鞍为绿色,又间以黑色的马来调和二者的关系,另外,画中着色主要以平涂方式进行,并且设色单纯,从而使画面形成色彩块面构成关系,如青绿色的山峰为一块,白色的云为一块,后边的水色与背景融合又成为一块,树木为一块,而画面中色彩鲜艳的人物、驮马,则形成块面组合中生动活泼的点,块面构成使画面单纯化、程式化,且富于装饰美感。


构图

虽然,此图的金碧青绿山水的风格是对前代山水画风的继承,但是,它在前人的基础上将金碧青绿山水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它将金碧青绿山水画的技法进一步完善、充实了。在这幅图中,作者用散点透视的方法,采用全景式的构图,把高峻的山峰、潺潺的泉水、曲折的山路、茂密的树林、活动着的人物、驮马等综合到一幅画面上,既详细的描述了一个历史事件,又充分发挥了作为一幅山水画应有的审美功能,给人美的享受,同时作者对细节不厌其烦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古代山水画家想让一幅画具有“可游、可观、可行、可居”的畅神的功能,此图仍然把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但线条更有力,也有一些提按的变化,在此图中,作者巧妙使用色彩的“冷”与“暖”、“明”与“暗”的对比,形成画面明快响亮、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而且,善于运用色调衬托主题,通过在画面布置大量的浓重的青绿色调,在其中穿插点缀鲜艳的人物、花卉、营造出春意盎然的景象。


《明皇幸蜀图》描绘了从陕西到四川,广元到剑门关一带。地理位置是在四川盆地的边缘,多山也有江,而江离剑门还有相当的距离。作者在构图的处理上作了精心的安排,画面打破了现实景色的空间,剑门下的小桥栈道都历历在目。画面云水盘迁,将山前的奇峰怪石与山后的清风白云,山下的栈道流水进行虚实相间的对比处理,形成了山峰险峻巍峨,栈道曲折盘迂之势,这样既是写实又跨越了空间。


李昭道 简介

  • 李昭道
    唐朝画家,唐太祖六世孙

    李昭道(675年-758年),字希俊,陇西成纪 (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画家,唐太祖李虎六世孙,彭国公李思训之子。

    门荫入仕,起家太原府仓曹,迁集贤院直学士,官至太子中舍人。乾元元年,去世,时年八十四岁。

    擅长青绿山水,世称小李将军。兼善鸟兽、楼台、人物,并创海景。画风巧赡精致,虽“豆人寸马”,也画得须眉毕现。由于画面繁复,线条纤细,论者亦有“笔力不及思训”之评。曾作《秦王独猎图》。画作有《海岸图》《摘瓜图》等六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春山行旅图》轴,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明皇幸蜀图》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亲属成员

    天祖:李虎,北周柱国大将军、唐国公,追封唐太祖。

    高祖:李祎,追封郇王

    曾祖:李叔良,左翊卫大将军、灵州都督、长平肃王

    祖父:李孝斌,原州长史、华阳县公,赠宁州刺史。

    父亲:李思训,右武卫大将军、宗正卿、彭国公。


    个人作品

    《明皇幸蜀图》,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画中运用的石青石绿虽经过这么久远的时间,仍然清晰可见。

    所谓「明皇幸蜀」就是唐明皇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放弃首都长安,迁至四川避难,这幅画就是记录唐玄宗到四川避难途中的情形。

    画面中绘着壮丽险峻的山川,仔细观察可以看见山下山中有些很小的人骑着马,行经在这蜿蜒崎岖山路间,这些人马就是唐玄宗到四川避难的队伍。画面左边中段的山间,有些用木材搭建的路,这就是古代的「栈道」,那是因为这些悬崖峭壁上没有路可通行而搭建的,所以「栈道」底下是悬空的,十分危险。这幅画兼具着历史及政治意义,因为李昭道将安史之乱的文字历史转化成生动的画面。

  •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