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荆浩
雪景山水图

首页 艺术名人馆 荆浩 雪景山水图

雪景山水图

雪景山水图 简介

138.3x75.5,绢本,设色,立轴,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雪景山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荆浩创作绢本设色画,又称《雪景行旅图》《雪山行旅图》,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


画中描绘的是雪中的山水,景物有山峦、河流、小船、屋舍和行旅的人。画中视角由近及远,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重重的群山,从山间凿出一条蜿蜒的小路,一直向山上延伸开去,位于该画的最右边。小路的左边有一条河,静静地流淌着。近处的岸边停着一条小船,再远一点的地方,有座小桥跨河而过,旁边有一些人家屋舍。屋舍的后面,是绵延的高山。山上白雪覆盖,有些地方露出了山脊,山上的树若隐若现。该画设色浓重,画法以秃笔细写,整幅画面画家以墨取韵,用细笔勾勒出山体的形态结构,表现出了山的阳刚之美,再用墨渲染则表现出山的仪姿,体现出了山脉的阴柔之美。相传该画是从古墓中出土的。


画作内容

此图画山峦层叠幛,其间有行旅人物点缀,山形屈曲。


画中有“洪谷子”小字款。传闻此画系自古墓中出土,西方有的美术史家认为是荆浩的作品,也有人判定是一幅早期摹本。


艺术鉴赏

此图构图十分怪异,呈倒“S”形的山脉,占有画面的三分之二,这显然是表现龙脉之磅礴气势,而从山下缓缓而上的水气,到日头达到饱和,充满浑厚之气。这种画法与关仝颇有相似之处。画面右下角崎岖山道间有马骑与人物点缀,狭谷缝间,架有栏杆木桥,气氛祥和,使着白衣盛装的寒静山色,增添了生活气息。


从此图来看,画格苍浑庄严,气局笔势十分雄俊,全景构图到皱法技巧,在承袭前人纤验的基础上苦心陶冶,为之一变,终成自家面貌。


画法以秃笔细写,形如古隶,古意甚浓。整幅画面以构得其阳刚之美,以墨渲染见其仪姿得其阴柔之美。


图中溪流、山川、楼观等若隐若现,三三两两行走的身影组成五组点缀在被银白色装点的雪后晴朗的天空下。其中,可以辨别出肩负行李的妇人、骑驴的男子、领着幼儿的人等,他们在途中互相闲谈的氛围非常宁静悠闲。历数先前的行旅图描绘赶路的人与后世其他的行旅图相比,情状发生了突变,这是应该注意到的,也有可能蕴含有初雪的祥瑞之意。山水方面,从整体来看中间采用仰视主峰的高远、左边采用眺望江水和远山的平远、右边采用窥溪谷、楼观等的深远的构图手法,这一点与后来的郭熙的《早春图》出奇地相似。


然而,作者的着重点不用说是在中间的高远,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主峰跟随着脉络从下一以贯之,又在近景的大大的山坡上配上几棵高大的松树,由此绘成了画幅的主体。


研究价值

此图右下角以白色颜料写着“洪谷子”三字:荆浩囚逃避唐末五代的战乱,隐居太行山洪谷,号洪谷子,因此,此画为荆浩所作,或临仿之作。此画1930年后期朴11—:内坟墓中发现,1939年在北平裱装,加了两次补笔,这对过去一直在摸索十的五代山水图研究,无疑是一大贡献。


荆浩 简介

  • 荆浩
    唐末五代时期画家"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荆浩(约850-911年),字浩然,号洪谷子,河南济源人,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博通经史,博雅好古。乾符元年(874)前后,得到宰相裴休的关照,担任小官。大中十年(856),罢官回乡。躲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 。善于山水画,师从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

    著有《笔法记》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作品《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

    人物生平

    荆浩(约850-911)中国五代后梁著名画家。河内沁水(今河南济源)人。出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士大夫出身,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

    荆浩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博雅好古,能写文章,也能作诗。

    乾符元年(874)前后,荆浩由家乡来到开封,得同乡裴休的关照,曾为唐末小官。裴休任宰相五年,唐大中十年(856)罢官,在开封遇到高僧圆绍,二人志同道合,居住于开封夷门仓垣水南寺。随着圆绍名声日显,扩建成横跨夷门山的巨院,由唐僖宗亲自题赐院额曰“双林院”。荆浩曾为双林院这一重要禅院绘制壁画,足见他当时的画名。

    唐末之时,中原地区藩镇割据,天下大乱,政局多变。荆浩退隐不仕,开始了“隐于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自号洪谷子,自己耕种几亩山田糊口。

    主要成就

    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是山水画派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荆浩创山水笔墨并重论,擅画“云中山顶”,早已提出山水画也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为宋画典范,只可惜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且仅有的几幅画也尚存真伪之疑。

    主要作品

    至明末,睢州知州袁枢(袁可立子)成为收藏荆、关、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明王时敏在《烟客题跋》中有《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对袁枢赞赏道:“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丘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

    在历代绘画史籍和著录书中,记有荆浩作品约共五十余幅,其中山水画占绝大部分,也有少量人物画。如《宣和画谱》所记的山阴宴兰亭图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图四幅,以及前面提到的观自在菩萨、钟离访道图,这九件作品都是以人物为主的。山水画据《图画见闻志》记述有四时山水、三峰、桃源、天台;《宣和画谱》记有夏山图四、蜀山图一、山水图一、瀑布图一、秋山楼观图二、秋山瑞霭图二、秋景渔父图三、白苹洲五亭图一;南宋《中兴馆阁储藏》记有江村早行图、江村忆故图;此外,在《襄阳志林》《云烟过眼录》《铁网珊瑚》《珊瑚网》《清河书画舫》《图画精意识》《平生壮观》《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庚子消夏记》等著录中,还记有渔乐图、秋山图、山庄图、峻峰图、秋山萧寺图、峭壁飞泉图、云壑图、疏林萧寺图、云生列岫图、溪山风雨图、楚山秋晚图、仙山图、长江万里图、庐山图、匡庐图等。比较特殊的是《珊瑚网》中记载荆浩有交泰图册页,可能是一幅画有三只羊的风俗画,寓意“三阳(羊)交泰”。

    以上作品除匡庐图尚存,其他均已失传。至于目前传为荆浩所作的五幅画——美国纳尔逊美术馆收藏的雪景山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的江山瑞霭图、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渔乐图等,其真伪都存有争议。

  •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