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欧阳询
皇甫诞府君碑墨拓本册

首页 艺术名人馆 欧阳询 皇甫诞府君碑墨拓本册

皇甫诞府君碑墨拓本册

皇甫诞府君碑墨拓本册 简介

纸本 册(折装)  23.5x15 厘米

译文: 随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眀公皇甫府君之 (碑)。 (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上柱国黎阳县开国工于志宁制。夫素秋肃煞。劲草标于疾风。叔世艰虞。忠臣 (彰于)赴难。衔须授命。结缨殉国。英声焕乎记牒。徽烈著于旗常。岂若舋起萧𡒅。祸生蕃翰。强逾七国。势重三 (监)。其有蹈水火而不辞。临锋刃而莫顾。激清风于 (后叶)。抗名节于当时者。见之弘义眀公矣。君讳诞。字玄宪。安定朝𨚗人也。昔立効长丘。树绩东郡。太尉裂于槐里。司徒胙土于耏门。是以车服旌其器能。 (茅社其)勋德。铭功卫鼎。腾美晋钟。盛族冠于国高。华宗迈于栾却。备在史牒。可略言焉。曾祖重华。使持 (节龙骧)将军梁州刾史。润木晖山。方重价于赵璧。 (媚川照阙)。 (曜)奇采于随珠。祖和。雍州赞治。赠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胶泾二州刾史。高 (衢将骋)。遽夭追风之足。扶摇始搏。早坠垂天之羽。父□(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刾史长乐恭侯。横剑梐枑。威重冠军。析瑞蕃条。声高勃海。 (量)包申伯。禀嵩山之秀气。材兼萧相。降昴纬之淑精。据德依仁。 (居)贞体道。含章表质。讵待变于朱蓝。恭孝为基。宁取训于桥梓。锋剸犀象。百练挺于昆吾。 (翼掩)鸳鸿。九万奋于溟海。博韬骨产。文瞻卿云。孝穷温凊之方。忠 (尽匡)救之道。同何充之器局。被重晋君。类荀攸之宏啚。见知魏主。斯故包罗众艺。囊括群者也。起家除周毕王府长史。荣名蕃牧。则位重首寮。袨服睢阳。则誉光 (上)客。既而苍精委驭。炎运启啚。作贰边服。寔资令望。授广州长史。悦近来远。变 (轻訬)于雕题。伐叛怀柔。渐淳化于缓耳。蜀王地处维城。寄深磐石。建 (旟)玉垒。作 (镇)铜梁。妙择奇材。以为僚佐。授公益州捴管府司法。昔梁孝开国。 (首辟邹阳)。 (燕昭)建邦。肇征郭隗。故得驰令问于碣馆。播芳猷于平台。以古方今。彼此一也。寻 (除)尚书比部侍郎。转刑部侍郎。趍步紫庭。光映朝列。折旋丹 (地)。 (誉重周行)。 (俄迁)治书侍御史。弹违纠慝。时绝权豪。霜简直绳。俗寝贪竞。随文帝求衣待旦。志在 (恤)刑。呪纲泣辜。情存缓狱。授大理少卿。公巨细必察。同 (张季之听理)。 (宽猛相)济。比于公之无冤。但礼闱务殷。枢辖寄重。允膺此职。寔难其人。授尚书右丞。洞眀 (政)术。深晓治方。臧否自分。条目咸理。丁母忧去职。 (哀恸里闾)。 (隣人为之罢)社。悲感衢路。行客以之辍歌。孝德则师范彝伦。精诚则贯彻幽显。虽高曾之至性。何 (以)加焉。寻诏夺情。复其旧任。于时山东之 (地)。 (俗阜民浇)。 (虽预编民)。 (未)行声教。诏公持节为河北河南道安抚大使。仍赐米五百石。绢五百匹。公輶轩布政。美□□(冠皇)华之篇。拥节观风。荣甚绣衣之使。事 (讫反命授尚书左丞)。 (然并)州地处参墟。城临晋水。作固同于西蜀。设险类于东泰。寔山河之要冲。信蕃服之襟带。授 (公并)州捴管府司马。加仪同三司。公赞 (务大邦)。 (声名借甚)。 (精民感)化。黠吏畏威。属文帝剑玺空留。銮跸莫反。杨谅率太原之甲。拥河朔之兵。方叔 (段)之作乱京□(城)。同州吁之挻祸濮上。虽无当璧之安危。具陈逆顺。翻纳魏勃之荣。反被王悍之灾。仁寿四年九月。溘从运往。春秋五十有一。万机 (起歼)良之叹。百辟兴丧予之悲。切折。赠柱国左光禄大夫。封弘义郡公。食邑五千户。谥曰眀公。礼也。丧事所须。随由资给。赐帛五千 (段)。(粟三)千石。惟公温润成性。夙 (表白虹之珎)。 (黼黻为文)。 (幼挺)雕龙之采。行已穷于六本。蕴德包于四科。延阁曲台之奇书。鸿都石渠之秘说。莫不寻其枝叶。践□□(其隩)隅。譬越箭达犀。饰之以 (括羽楚金切玉)。 (加之以磨礲救)乏同于指囷。亲识待其举火。进贤方于推毂。知已俟以弹冠。存信舍原。黄金贱于然诺。忘身殉难。 (性)命轻于鸿毛。齐大小于冲□(襟)。 (混宠辱于灵府)。 (可谓楷模雅)俗。冠冕时雄者也。方当亮采泰阶。参综机 (务)。岂谓世逢多故。运属道消。未展经邦之谋。奄钟非 (命之酷)。世子民部尚书上柱国滑国 (公)。 (无逸以为邢山之下)。 (莫识祭仲)之坟。平陵之东。 (谁)知子孟之墓。乃雕戈勒石。腾实飞声。树之康衢。永表芳烈。庶葛亮之禁之以樵苏。贾逵之碑。魏君叹之以不朽。 (乃为铭曰)。 (殷后华宗)。 (名系胄系)。人物 (代德)。(衣冠重)世。逢时翼主。膺期佐帝。运荣经纶。执钧匡济。门承积庆。世挺伟人。夜光愧 (宝)。朝采慙珎。云中比陆。日下方荀。抑扬元 (辅)。 (参赞机钧)。 (王叶东封)。 (贰图北启)。伏 青 (蒲)。曳裾朱邸。名驰碣石。声高建礼。珥笔宪台。握兰文陛。分星裂士。建侯开 (国辅)藉正人。相资懿德。中台辍务。晋阳 (就职)。 (望重府朝)。 (誉闻)宸 (极)。 (乱阶)蔓草。灾 (生)剪桐。成师搆难。太叔兴戎。建德効节。夷吾尽忠。命屯道著。身殁名隆。牛亭始 (卜)。 (马)獦初封。翠碑刻凤。丹旆啚龙。 (烟横古树)。 (云销乔松)。 (敬铭盛德)。 (永播笙镛)。银青光禄大夫欧阳询书。

 题跋: 夹片一楷书夹片: (于)赴难。衔须授命。结缨殉国。英声焕乎记牒。徽烈著于旗常。岂若舋起萧墙。祸生蕃翰。强逾七国。势重三 (监)。其有蹈水火而不辞。临锋刃而莫顾。激清风于 (后叶)。抗名节于当时者。见之弘义。

夹片二楷书夹片: 启图。作贰边服。寔资 (令)望。授广州长史。悦近来远。变 (轻訬)于雕题。伐叛怀柔。渐淳化于缓耳。蜀王地处维城。寄深磐石。建 (旟)玉垒。作 (镇)铜梁。妙择奇材。以为僚佐。授公益州捴管府司法。昔梁

夹片三楷书夹片: 甚绣衣之使。 (事讫反命授尚书左丞)。 (然并)州地处参墟。城临晋水。作固同于西蜀。设险类于东泰。寔山河之要冲。信蕃服之襟带。授公并州总管府司马。加仪同三司。公 (赞务大邦)。

第十八开任博悟行书题跋: 欧书以瘦劲隽挺为尚。皇甫君碑尤佳。以余所观。此碑定为宋拓。至可宝也。博悟敬观。己酉(西元一九六九年)腊月。

印记:任氏

收藏印:曾经观复斋藏,思狂狷而道中庸

欧阳询 简介

  • 欧阳询
    唐代大臣,书法家

    欧阳询(约557—641),字信本,今湖南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欧阳纥之子。

    隋炀帝即位,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册封渤海县男,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贞观初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法,父子俩被合称为“大小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人物生平

    少年流离

    欧阳询的祖父欧阳頠历任使持节、都督衡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征南大将军等要职。欧阳询的父亲欧阳纥20岁随父从军,骁勇善战,后来子承父业,任都督交、广等十九州诸军事、广州刺史等职。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皇帝因猜疑其怀有二心,拜为左卫将军。

    欧阳纥据广州起兵反叛,第二年春兵败被擒,举家上下仅欧阳询一人因逃匿而豁免,其余悉数被杀。此时欧阳询年仅13岁,此后两月,皇太后驾崩,大赦天下,欧阳询因此而免死,逃过一劫,并被父亲生前好友江总收养。欧阳询随养父20余年,长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官场生涯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欧阳询任太常博士。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自称天子,欧阳询作为朝臣亦被他掳持。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窦建德攻破聊城,欧阳询被夏国留用,授予太常卿一职。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秦王李世民大破窦建德于虎牢,平定河北,欧阳询又一次死里逃生,后来因为他在隋朝时与高祖李渊交情甚厚,所以被授予侍中一职,当时年已65岁。

    在大唐盛世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故也称为“欧阳率更”。

    贞观年间(626年-649年),欧阳询以80多岁的高龄逝世。

    主要成就

    应召修书

    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欧阳询应诏与人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七年书成,询撰序言。全书凡100卷,分48部。此书征引古籍达1400馀种,这些古籍后来大多散佚。赖《艺文类聚》保存诸书许多重要内容。

    书法成就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书法作品、相关碑帖、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碑、皇甫诞碑、化度寺塔铭、黄帝阴符经、荐福寺碑(已佚)、张翰思鲈帖、梦奠帖、卜商帖、正草千字文、行书千字文、丘师墓志

    书法理论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敧正。

    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书付善奴授诀。

    八诀

    所创的“欧阳询八诀”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对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黄自元结构92法的著述,均有启示。

    人物评价

    唐张怀瓘《书断》:“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

    唐高祖李渊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各类文物珍宝约65万件,素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的说法。 ·文物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将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重要文物南迁与此。 ·分为第一展览区(主馆)、第二展览区、天下为公牌坊、至善园、至德园、张大千纪念馆等主要部分。 ·三大镇馆之宝,分别是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皆是精巧绝伦的工艺品,栩栩如生,世所罕见。

    历史沿革

    故宫建馆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下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摄政内阁总理黄郛于11月4日内阁会议中通过《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要求逊帝溥仪“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清室应“即日移出宫禁“。次日,京畿警卫司令鹿钟麟偕同警察总监张璧、国民代表李煜瀛前往紫禁城后寝,请宣统废除尊号,交出印玺、宫殿,迁出皇宫。同月6日,国务院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聘李煜瀛为委员长,会同清室近支人员,点查清宫物品。

    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12日,公布《参观故宫暂行规则》,开放御花园、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弘德殿、昭仁殿、南书房、上书房等处(即故宫中路),供游客于每星期六、日下午一至六时观览。同年9月29日,计划成立故宫博物院,于双十国庆日下午举行开幕大典。同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新开五条参观路线,对外开放。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国民政府北伐成功,接收故宫博物院,公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明定故宫直隶于国民政府,并以易培基为院长。

    文物南迁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故宫择院藏文物菁华装箱储置,为文物播迁避难预作准备。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初,日军进逼榆关,故宫理事会决定文物南迁沪上。同年2月6日起,故宫文物共13427箱又64包,计分五批启运,至5月23日悉数运达;随行迁运者,尚包由括古物陈列所、中央研究院、颐和园、内政部、国子监、先农坛等单位文物,计6194箱又8包。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即今南京博物院)于南京成立。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月,国民政府公布《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暂行组织条例》,故宫及其理事会改隶行政院;同年5月,马衡受命担任院长,开始点查存沪及留平文物。

    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12月,南京朝天宫故宫分院保存库建设完成,南迁文物遂由上海运抵南京,入库存置。

    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故宫南迁文物再分三批向后方撤退:第一批(南路)文物共80箱,自南京启运后,经行汉口、武昌、长沙、桂林,而至贵阳,继又疏散至四川巴县;第二批(中路)计9331箱,途经汉口、宜昌,抵达重庆,又过宜宾而厎于乐山;第三批(北路)凡7287箱,则经徐州、郑州、西安,以及宝鸡、汉中,抵达成都,又转运峨嵋。同年年末,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奉命西迁,并随故宫第二批(中路)西迁文物起运,循水路移赴汉口;继于次年初迁川,设办事处于新市,复向重庆大学借地,与中央研究院合建临时库房于沙坪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筹备处奉准迁赴昆明办公;随故宫博物院第二批文物西迁之藏品则运赴四川乐山。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奉令再向后方撤退,随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机关迁往四川南溪李庄。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随即准备复员;存置于李庄及乐山之文物分别启运还都,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毕事。

    抗战胜利后,故宫西迁文物依巴县、峨嵋、乐山之序,先于重庆集中,再循水路还京,全部归运工作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末结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筹备处为庆祝人文馆落成,特与故宫博物院盛大举办联合展览会。

    文物迁台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解放战争形势逆转;同年11月10日,故宫常务理事朱家骅、王世杰、傅斯年、徐鸿宝、李济、杭立武等与翁文灏理事长集议,主张择精品运台;另朱家骅先生建议迁运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图书,傅斯年先生则提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文物随同搬迁赴台。同年12月初,中央博物院理事会集议,通过选择最精品运台,其余藏品亦应尽交通可能,陆续迁运。当月21日,故宫第一批文物32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212箱装入海军派遣之中鼎轮,运抵基隆。同时装船迁运者,尚包括中央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图书馆、外交部之文物、图书、条约档案,共240箱。

    1949年1月6日,载运第二批文物之招商局海沪轮启动;除故宫文物168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486箱外,亦包括中研院史语所、中央图书馆、北平图书馆之文物、图书、地图,计1336箱。同月30日,负责输运第三批文物箱件之海军昆仑号运输舰启航,内装故宫文物972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54箱、中央图书馆122箱。

    各机关箱件抵台后,除中央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文物箱件留存杨梅外,皆贮置于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台中糖厂仓库。

    1949年8月,“行政院”为应战时环境,特暂将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图书馆等单位合并为“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简称联管处),由“教育部”统摄。

    1950年4月,联管处设于台中雾峰北沟之文物库房完工,全部迁台文物入库存贮。同年5月,台湾行政部门改组故宫博物院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理事会”,成立共同理事会,代行两院理事会职权。

    1953年3月,联管处就北沟库房附近山地开建小规模山洞,备必要时将最精文物存入。

    1954年9月,历时四年之迁台文物点查毕事;文物虽经战时水陆辗转迁徙流离,惟损伤极少。

    台北建馆

    1956年12月,北沟陈列室落成,

    1957年3月,北沟陈列室开放参观。

    1959年,国民党高层决议在台北外双溪兴建“台北故宫博物院”,择此乃因临近市区、可开凿防空洞储藏文物、提振国际观光与教育,以及结合政治军事计划等因素。

    1961年,王大闳提出的“国际式”建筑方案获选,但却因未获主政者的共鸣而未被采纳,反而是评委之一的黄宝瑜提出的宫殿式建筑方案,颇符合官方复兴中华文化精神的期待而获选。

    1961年,筹划于台北近郊外双溪兴建新馆。

    196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馆开始兴建。

    1965年8月,院厦修筑完成。同年11月12日,故宫博物院台北新馆落成揭幕;当日展出之法书、名画、铜器、织绣、瓷器,以及玉器、珍玩、图书、文献等各类文物,共1573件,分置于六间陈列室、八处画廊。次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0000平方米,由中央园林与步道、博物馆正馆建筑、文物储藏山洞与廊桥3个部分所组成,其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筑的宫殿式建筑,设计者称之为“北平午门”意象。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屋顶则采用绿色饰金黄色收边之琉璃瓦“盈顶”形制,风格清丽典雅。依山傍水,气势宏伟,碧瓦黄墙,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宫殿色彩。

    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二、三层为“器字形”平面格局的展厅,黄氏将其比拟为“五室制明堂”;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在第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离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长180米,高、宽均为3.6米,分隔成许多小库房,中间为通道,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

    馆藏文物

    截至2021年4月30日,总计698854件/册文物,其中铜器6241件,绘画6744件,陶瓷器25595件,法书3741件,玉器13478件,法帖495件,漆器773件,丝绸308件,珐琅器2520件,成扇1882件,雕刻666件,印拓900件,文具2379件,善本书籍216507册,钱币6953件,档案文献395551册件,杂项12495件,织品1626件。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档案2万多片,其收藏的甲骨档案数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机构的第二位;瓷器2万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其收藏的中国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馆中较精、多的;铜器1万多件,包括历代钱币,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龙纹盘、兽面纹壶、西周毛公鼎、战国牺尊等;玉器5万多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闻名海内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镶玉如意等;书画真迹近1万件,其中有从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张宏的《华子冈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部长卷,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苏东坡的《寒食帖》等;善本古籍有近2万册,包括中国仅有四部的《四库全书》较完整的一部;明清档案文献近40万件,其中有清朝历代皇帝(石+朱)批奏折、军机处档案、清史馆档、实录、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见的满文老档40巨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来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紫禁城、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和国子监等多处皇家旧藏之精华,还有来自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余件。难怪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这一说法。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来宋至清历朝皇帝推祟艺术、广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万件,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

    展开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