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怀仁
集圣教序卷

首页 艺术名人馆 怀仁 集圣教序卷

集圣教序卷

  • 作者
  • 收藏者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分类
    书法
  • 创作年代

集圣教序卷 简介

纸本 卷  22.9x599.5 厘米

题跋: 隔水一: 天辅五年辛丑三月十日观。(印记:御书之宝);

隔水二: 东府同观。;

拖尾: 臣至德言。序字告成。天人交庆。纶音下霈。胜业恒修。三昧之语既兴。六根之愆欲净。可谓亘古所无。逾今难载者也。恭惟太宗文皇帝。文思天纵。顾孔孟皆有儒书。道念日跻。谓释老岂无教典。宏慈博施。神智无方。用至仁以定乾坤。广大孝以安社稷。明堂之余。阐其真教。禅旨之要。发于斯文。秪园生无量光辉。上国立。永瞻德化。伏遇皇帝陛下。灵明洞彻。佛土庄严。普散金钱。广集古贤之妙迹。重宣玉轴。上遵先帝之遗文。草木霑恩。慈光遍照。万方忻赖。四海争亲。臣至德自闻玅义。顿启尘迷。神情堪类木鸡。法力真同香象。惟惭朽钝。莫赞高深。敬奏贺忱。谨宣玅理。无任踊跃。欢忭之至。咸亨三年十月六日西台侍郎臣戴至德百顿首表。;

拖尾: 三乘之旨默契于宸衷。八正之文。发抒于霁藻。分观有宠。拜览维寅。窃自如来。利见善现。托生教肆。南移道广东被。未有能宣扬三昧。洗涤六尘。剖此单词。破诸五浊者也。伏惟太宗文皇帝聪明而作。元后独开般若之光。智慧以印如来大普庄严之相法。解菩提之奥旨。理讨玄奘之译文。投戈讲艺。肆笔成书。演勿照之明。而鉴空沙界。导忘机之权。而功济尘劫。于是马鸣幽赞。龙树昭求。并振痴送。广提胎卵。荫法云于真际。则火宅晨凉。曜慧日于康衢。则重昏夜晓。勤万机于一日二日。度四相于过去未来。恭遇皇帝陛下。善述其志。宝之以慈。购千载之遗书。焕万年之至教。广求铁画。不惜金钱。丕显皇论。宣扬佛教。不又使雪山罗汉争造论门。鹫岭高僧俱传经藏也哉。臣义琰应诏属词。莫赞天上人间之妙典。颂言宣德。深惭三施六度之弘文。脱屣金沙。永离乎欲火。拂衣彼岸。敢自没于爱河。幸获指迷。曷胜顶礼。咸亨三年十月望日中书侍郎李义琰百和南颂。;

拖尾: 唐太宗宴群臣。奏七德舞曰。朕昔受委专征。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则业由兹而定。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比。太宗曰。勘乱以武。守成以文。文主之用。各随其时。故万几之暇。孜孜博览。不遗内典。晚年留心度世。祇事西方圣人。夫马上之天下。岂其以寂灭示后禩哉。圣教序之旨。殆亦以神道设教之尔。高宗购王逸少真迹。汇集成文。意亦有善述之思也夫。苏轼题。(印记:眉阳苏轼、子瞻);

拖尾: 说理不契真如自性。即为谤佛。故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圣教序不己赘乎。然菩提无实无虚。不落文字。亦不离文字。正所谓筏度也。后五百岁有能持戒修福者读此序。皆应恭敬如佛塔庙。释佛印题。;

拖尾: 圣教序者。唐太宗为三藏法师玄奘撰也。高宗临御。以一金钱购王羲之一字。命怀仁汇集成文。藏之天府。其勒石行世者。则怀仁临摹笔也。咸亨以来。金函宝袭奉为国珍。天宝后。禄山据长安。上皇驾幸扶风。仓猝失去。至宝应中绛州。突将王元振杀行营都统李国祯。上召郭子仪委以河东事。子仪斩元振。籍其家。此卷出。肃宗即(点去)即以赐子仪。迨宪宗问柳公权字迹之善。权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复觅此卷以进。因数贞观时政。导以法祖。宪宗为之改容。知其以笔谏也。至五代始流传人间。故东坡佛印皆有跋记。及徽宗广购书画古迹。是卷复得进呈。仍归大内。端平壬子。北发渡江。宁宗播越。而此卷又落人间矣。延祐二年秋。演福讲寺上人法喻者以廉直。从乱箧中得之。俾余印可。余细阅笔法结构并先后跋记。知为贞观原物不诬。夫贞观迄今已七百余载。而恭始至唐又半之。千余年之物。历兵燹者。几劫而薄蹏不损。松烟如故。始信海内奇珍。自有鬼神呵护。其出处聚散各有妙会。不独茂先之宝剑为然也。展卷殆不胜慨慕云。延祐二年秋九月。虞集识。(印记:虞集、伯生);

拖尾: 金钱易得。圣制难求。而况右军真迹。又千载所仅有者乎。谨与灋藏同其供养。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诵是章句。应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演福讲寺住持性慧合十记。(印记:性慧、法喻);

拖尾: 佛法自汉入中国。即与其言俱来。鸠摩罗什之徒转相传译。往往失其本真。至唐太宗。命玄装求取真本。若大乘。若小乘。若论。若论。若律。井井有条。太宗御制圣教序弁之。至今释氏知所投止。高宗虽在春宫。又尊崇亲之御制。命弘福寺沙门怀仁。搜取晋右将军王羲之书集成。并述三藏圣记。至咸亨三年刻石于京城法侣。此亦前王之盛事也。至唐至宋。以及胡元。金函宝袭。庄严如故。至我明运际。文明海内。名书一时并出。此卷复归于我。嗟乎。神物去来。各有定数。得深于斯者。自古为难。因命工重装珍秘。谨识于后。时备观览。大明崇祯四年八月望日。敬一。(印记:潞王敬主仁中和父宝);

拖尾: 甲申中秋坐武陵时。有檇李项氏人持圣教序伪迹来观。因出此卷相较。项帖毫无一笔合右军规画者。中间又伪作双勾字补填。笔法软缓。如寒家饿夫。举止勉强。绝无威仪丰度。况此卷以三千金得之宝华巨贾程长卿者。是年。宝华归。屡携此卷。正过大方者数矣。捧之以为敌国至宝。是以装成藏之内府。越四年。复制外函永护。今见项氏帖中字画。真堪大噱。及考怀仁临本行世墨刻。笔笔相反。何项氏若此之浮浪不根耶。此正所为下路人之迂旷也。况圣教序之为人重者。因其愈玩愈精。愈摹愈远耳。又有高宗大臣贺表可证。而许敬宗一表非后人所得梦见者。上有郭子仪小长印。且虞集所记来历甚详。东坡佛印已先证明。可知项氏之册为涂泥运粪矣。恐后人无我真鉴。因细表于后。并题一绝。右军笔法推神圣。伪迹真如运粪泥。题此永为真宝护。太阳高出万峰低。兰花道人重题。(印记:中和)

收藏印:鉴藏宝玺:乾隆御览之宝,养心殿鉴藏宝,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 收传印记:子仪,眉阳苏轼,子瞻,虞集(半印。重二),伯生(半印。重一),法喻,潞王翰墨之宝(重七。一半印),潞府(半印),潞府宝藏印记, 支藏宝玩, 之章(半印。重四),内翰(半印), 鉴藏(半印),古吴陆氏五世堂图书,墨池清兴,(一印不识);

怀仁 简介

  • 怀仁
    唐代僧人

    怀仁,生卒年不详。唐朝僧。唐太宗(627~649)时居于长安(令陕西西安)弘福寺,他并不以书家著名,可他作了一件事使他的名字在书法史上流传下来。初唐时,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国。于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把佛经翻译为汉文。太宗曾为他作一篇三藏圣教序,想得到王羲之的字刻于碑上,以垂永久。命弘福寺沙门怀仁用王羲之行书集成。怀仁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逐字摹写拼合,居然一气呵成,终于完成了这一书林中的胜业。此碑之字好像王羲之亲笔写的。同一碑上还刻有述三藏经和心经。到了高宗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八日,才由京城法侣建立。碑上写明集书是沙门怀仁。从此,怀仁之名同此碑与世常存。我们说集字虽不是创作,但集字要做到与原迹很相似,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虽是怀仁集王,可以完全相信得到王羲之书法的真谛。宋周越《古今法书苑》云:“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委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迹,咸萃其中。”《怀仁集王圣教序》,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刻。太宗李世民撰序,高宗李治撰记,释怀仁集晋王羲之书,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行书,30行,行字数不一。碑通高350厘米,宽100厘米,额刻有七佛像。原在陕西西安弘福寺,现藏陕西西安碑林。此集字本,怀仁和尚费二十余年之力,从唐内府所藏右军墨迹中将全部序文、记文之字集出。右军行书赖此以传,且此碑开集字之先河,故在书法史上有重要价值。

  • 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各类文物珍宝约65万件,素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的说法。 ·文物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将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重要文物南迁与此。 ·分为第一展览区(主馆)、第二展览区、天下为公牌坊、至善园、至德园、张大千纪念馆等主要部分。 ·三大镇馆之宝,分别是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皆是精巧绝伦的工艺品,栩栩如生,世所罕见。

    历史沿革

    故宫建馆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下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摄政内阁总理黄郛于11月4日内阁会议中通过《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要求逊帝溥仪“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清室应“即日移出宫禁“。次日,京畿警卫司令鹿钟麟偕同警察总监张璧、国民代表李煜瀛前往紫禁城后寝,请宣统废除尊号,交出印玺、宫殿,迁出皇宫。同月6日,国务院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聘李煜瀛为委员长,会同清室近支人员,点查清宫物品。

    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12日,公布《参观故宫暂行规则》,开放御花园、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弘德殿、昭仁殿、南书房、上书房等处(即故宫中路),供游客于每星期六、日下午一至六时观览。同年9月29日,计划成立故宫博物院,于双十国庆日下午举行开幕大典。同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新开五条参观路线,对外开放。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国民政府北伐成功,接收故宫博物院,公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明定故宫直隶于国民政府,并以易培基为院长。

    文物南迁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故宫择院藏文物菁华装箱储置,为文物播迁避难预作准备。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初,日军进逼榆关,故宫理事会决定文物南迁沪上。同年2月6日起,故宫文物共13427箱又64包,计分五批启运,至5月23日悉数运达;随行迁运者,尚包由括古物陈列所、中央研究院、颐和园、内政部、国子监、先农坛等单位文物,计6194箱又8包。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即今南京博物院)于南京成立。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月,国民政府公布《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暂行组织条例》,故宫及其理事会改隶行政院;同年5月,马衡受命担任院长,开始点查存沪及留平文物。

    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12月,南京朝天宫故宫分院保存库建设完成,南迁文物遂由上海运抵南京,入库存置。

    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故宫南迁文物再分三批向后方撤退:第一批(南路)文物共80箱,自南京启运后,经行汉口、武昌、长沙、桂林,而至贵阳,继又疏散至四川巴县;第二批(中路)计9331箱,途经汉口、宜昌,抵达重庆,又过宜宾而厎于乐山;第三批(北路)凡7287箱,则经徐州、郑州、西安,以及宝鸡、汉中,抵达成都,又转运峨嵋。同年年末,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奉命西迁,并随故宫第二批(中路)西迁文物起运,循水路移赴汉口;继于次年初迁川,设办事处于新市,复向重庆大学借地,与中央研究院合建临时库房于沙坪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筹备处奉准迁赴昆明办公;随故宫博物院第二批文物西迁之藏品则运赴四川乐山。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奉令再向后方撤退,随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机关迁往四川南溪李庄。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随即准备复员;存置于李庄及乐山之文物分别启运还都,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毕事。

    抗战胜利后,故宫西迁文物依巴县、峨嵋、乐山之序,先于重庆集中,再循水路还京,全部归运工作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末结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筹备处为庆祝人文馆落成,特与故宫博物院盛大举办联合展览会。

    文物迁台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解放战争形势逆转;同年11月10日,故宫常务理事朱家骅、王世杰、傅斯年、徐鸿宝、李济、杭立武等与翁文灏理事长集议,主张择精品运台;另朱家骅先生建议迁运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图书,傅斯年先生则提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文物随同搬迁赴台。同年12月初,中央博物院理事会集议,通过选择最精品运台,其余藏品亦应尽交通可能,陆续迁运。当月21日,故宫第一批文物32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212箱装入海军派遣之中鼎轮,运抵基隆。同时装船迁运者,尚包括中央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图书馆、外交部之文物、图书、条约档案,共240箱。

    1949年1月6日,载运第二批文物之招商局海沪轮启动;除故宫文物168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486箱外,亦包括中研院史语所、中央图书馆、北平图书馆之文物、图书、地图,计1336箱。同月30日,负责输运第三批文物箱件之海军昆仑号运输舰启航,内装故宫文物972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54箱、中央图书馆122箱。

    各机关箱件抵台后,除中央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文物箱件留存杨梅外,皆贮置于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台中糖厂仓库。

    1949年8月,“行政院”为应战时环境,特暂将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图书馆等单位合并为“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简称联管处),由“教育部”统摄。

    1950年4月,联管处设于台中雾峰北沟之文物库房完工,全部迁台文物入库存贮。同年5月,台湾行政部门改组故宫博物院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理事会”,成立共同理事会,代行两院理事会职权。

    1953年3月,联管处就北沟库房附近山地开建小规模山洞,备必要时将最精文物存入。

    1954年9月,历时四年之迁台文物点查毕事;文物虽经战时水陆辗转迁徙流离,惟损伤极少。

    台北建馆

    1956年12月,北沟陈列室落成,

    1957年3月,北沟陈列室开放参观。

    1959年,国民党高层决议在台北外双溪兴建“台北故宫博物院”,择此乃因临近市区、可开凿防空洞储藏文物、提振国际观光与教育,以及结合政治军事计划等因素。

    1961年,王大闳提出的“国际式”建筑方案获选,但却因未获主政者的共鸣而未被采纳,反而是评委之一的黄宝瑜提出的宫殿式建筑方案,颇符合官方复兴中华文化精神的期待而获选。

    1961年,筹划于台北近郊外双溪兴建新馆。

    196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馆开始兴建。

    1965年8月,院厦修筑完成。同年11月12日,故宫博物院台北新馆落成揭幕;当日展出之法书、名画、铜器、织绣、瓷器,以及玉器、珍玩、图书、文献等各类文物,共1573件,分置于六间陈列室、八处画廊。次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0000平方米,由中央园林与步道、博物馆正馆建筑、文物储藏山洞与廊桥3个部分所组成,其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筑的宫殿式建筑,设计者称之为“北平午门”意象。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屋顶则采用绿色饰金黄色收边之琉璃瓦“盈顶”形制,风格清丽典雅。依山傍水,气势宏伟,碧瓦黄墙,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宫殿色彩。

    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二、三层为“器字形”平面格局的展厅,黄氏将其比拟为“五室制明堂”;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在第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离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长180米,高、宽均为3.6米,分隔成许多小库房,中间为通道,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

    馆藏文物

    截至2021年4月30日,总计698854件/册文物,其中铜器6241件,绘画6744件,陶瓷器25595件,法书3741件,玉器13478件,法帖495件,漆器773件,丝绸308件,珐琅器2520件,成扇1882件,雕刻666件,印拓900件,文具2379件,善本书籍216507册,钱币6953件,档案文献395551册件,杂项12495件,织品1626件。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档案2万多片,其收藏的甲骨档案数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机构的第二位;瓷器2万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其收藏的中国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馆中较精、多的;铜器1万多件,包括历代钱币,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龙纹盘、兽面纹壶、西周毛公鼎、战国牺尊等;玉器5万多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闻名海内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镶玉如意等;书画真迹近1万件,其中有从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张宏的《华子冈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部长卷,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苏东坡的《寒食帖》等;善本古籍有近2万册,包括中国仅有四部的《四库全书》较完整的一部;明清档案文献近40万件,其中有清朝历代皇帝(石+朱)批奏折、军机处档案、清史馆档、实录、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见的满文老档40巨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来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紫禁城、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和国子监等多处皇家旧藏之精华,还有来自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余件。难怪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这一说法。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来宋至清历朝皇帝推祟艺术、广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万件,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

    展开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