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第二卷)

首页 艺术名人馆 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第二卷)

洛神赋图卷(第二卷)

洛神赋图卷(第二卷) 简介

洛神赋图:是东晋时代的画家顾恺之偶然读到三国时代(220-280年)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后有感而作的。由于顾恺之所作原本现已亡佚,仅存数套摹本传世。


辽宁本《洛神赋图》应是南宋高宗时期,大约1162年之前所做的摹本,忠实保留了六朝时期原本(约成于560-580年)的构图、图像与图本部列的图貌。


辽宁本《洛神赋图》为明末睢阳袁枢藏本,有“庚子袁枢”印,亦为今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王鼎、袁枢临本《洛神赋图》所据原本。


创作背景

此摹本的摹成反映了当时南宋的政治背景。当时宋高宗在临安即位,重建南宋政治中心,朝廷官员为宣誓效忠,同时向北方金朝(1115-1234年)宣示南宋的政治及文化正统地位,因此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左右便开始推动许多文化复兴,包括大量制作相关的书画作品,辽宁本《洛神赋图》即在此背景下完成。先由高宗的宫廷画师临摹原画,再由书者抄录赋文。


作品鉴赏

辽宁本《洛神赋图》采“图文融和法”,将赋文分为长短不一的段落,并和相关图像形成不同组合,使图画与文字在画面上产上一种动态的互动效果与整体的韵律感。有了赋文引导,使人能了解整则图像相互之间的故事情节和关系。是六朝时期创行的图文配置法,显示这些赋文在六朝构图中就已存在,并不是南朝临摹时才加上的。


同时,作者采用半连圈式的空间设计,用许多小土丘作为空间的区隔物,以界定各场景的范围,使场景和场景之间更为段落分明。


第一幕:邂逅

该卷一开始两景〔离京〕和〔休憩〕已佚,现今所见的是一些简单树木与二十列小楷书,内容所抄录的是《洛神赋》题目和赋文开端的三十八句文字。“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余告之曰:“其形也,...”


此段文字正是在描述,日落时分,曹植在洛水边林木漫步时,忽见洛神;然其他人都无法看到,于是请曹植描述出他所见到的洛神有多美。


接着第三景:〔惊艳〕所图写的场景是曹植向御者描述洛神的美艳。伴图分布在洛神四周的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扶蕖出渌波。” 在此景里出现两组人物图像,右边一组的曹植和八个侍从站在河岸上的两棵柳树下,及左边一组站在水边的洛神及形容其如何美丽的图像:“惊鸿”、“游龙”、“秋菊”、“春秋”、“轻云蔽月”、“流风回雪”、“太阳昇朝霞”、“芙蕖出绿波”。


其中曹植穿戴藩王服饰,头戴梁冠,身着宽袖长袍,脚著笏头履;侍者头戴黑纱笼冠,身穿v形领直袍,长裤和高齿履。另有一童子站在右边,投梳双鬟,手持羽扇。画者也将赋文中的节奏感与音律变化转移在人物站立位置的高低与疏密,创造出视觉的上连续与顿挫。而洛神则是站在水畔,身体朝左,头部向右,左手举至胸前,手持圆形羽扇,右手轻举至肩,四周分布着描写其美丽的八个图像,这八个图像与文字交错,在画面上忽高忽低,如有旋律式的组合关系,是画面充满动感的视觉表现。


在左方山谷上旁则抄录了对洛神系部描写的赋文:“秾纤得衷,脩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步踟蹰于山隅。”


第二幕:定情

第一景:在〔嬉戏〕景中,表现的是洛神在河边嬉闹的两个动作,与第一个动作相关的赋文写在画面右上方:“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在文字的左边则表现了洛神在彩旄和桂旗间游戏的样子,其头梳双鬟,身套V型对襟半臂,下着百折长裙。在这图像的下方则出现与其第二个动作相关的文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在右下方则表现了洛神探手采水中芝草样,但画面残破较难观察。


第二景:在〔赠物〕,则描绘了洛神赋中,曹植被洛神美貌所吸引,以玉佩相赠,洛神也以琼珶回报,但曹植却想到古代人神相恋后,凡人被神灵辜负后的例子,而改变心意,使洛神察觉后深受伤害。此段赋文出现在画面的右端:“余情悦其淑美,心震荡而不怡。......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然画面只描绘了曹植解玉赠送给洛神的桥段,其中曹植居左朝右而立,右手搭在侍者身上,左手拿玉,洛神手持与扇,右手本应持琼珶,但画绢受损难以辨认。此处曹植居左,洛神居右的表现模式与前者不同,可看作是以不寻常的布局去描绘曹植内心的转变。


第三幕:情变

第一景〔众灵〕依据赋文所记,应包含四组女灵在“戏清流”、“翔神渚”、“采明珠”和“拾翠扇”,但“或采明珠,或拾翠扇”此段的赋文与图像已佚失。


在场景的右上方山林间及左边小山林下各出现两列赋文。第一段赋文:“于是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画中右下方出现两个女神在水中嬉戏,描绘“或戏清流一句”。画中左上方则是两个女神在岸上的天空处悠游,居左者手持羽扇,居右者似持莲花,描“或翔神渚”此句。


接着是两段较长的赋文,描写促使洛神徘徊不忍离去的缠绵的感情。第一段赋文:“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若危若安。”与此段赋文可能相关的图目前已经佚失。第二段赋文:“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阿那,令我忘餐。”相关附图在文字下方,描绘曹植望着徘徊不忍离去的洛神。其中曹植坐在炕上,侍者站在后方杨林间,洛神为在左边,以四分之三的侧面朝右,微俯望着曹植。


顾恺之 简介

  • 顾恺之
    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为他有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物生平

    顾恺之曾为桓温及殷仲堪的参军,义熙(405年~418年)年间,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慕容超,恺之为作《祭牙(旗)文》。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

    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法他的南朝宋画家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存世的《女史箴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容绘写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所传顾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图》,乃宋人摹本。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的三位最重要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唐代张怀瓘对其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主要成就

    顾恺之擅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物评价

    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在中国古代画史上声名显赫。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斫琴图》等堪称珍品。在绘画理论方面,顾恺之也提出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观点,重视体验观察,主张通过绘画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状态。

    顾恺之博学多才,世人评价他“三绝”——“才绝”“画绝”和“痴绝”。他的画师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特点。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顾恺之沉醉于艺术文学,淡于名利地位,以”痴黠参半,”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

    个人作品

    综述

    顾恺之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顾恺之作品真迹没有保存下来。相传为顾恺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女史箴图》,绢本,淡设色,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多数人认为是唐代摹本。

    《斫琴图》

    《斫琴图》是宋代摹本之一。此图虽不及《洛神赋图》有名,也不及《洛神赋图》更具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凸现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这幅图描绘的是古代文人学士制琴的场景。《女史箴图》

    "女史"指宫廷妇女,"箴"则为规劝之意。晋初惠帝时,贾后专权,极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文人张华便以历代贤记事迹撰文《女史箴》以为鉴戒,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才华横溢的画家顾恺之便将此名篇分段,一段一段画成画,并将相在箴文题于画侧,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由此问世。

    《女史箴图》有两个绢本,一本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原本为清宫所藏,遗憾的是国贫民弱,连累国宝受难,此摹本存大英博物馆(Tje British Museum,London,England)。

    《洛神赋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轶事典故

    痴迷

    顾恺之出世没多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顾恺之因其他小朋友都有母亲,惟自己没有。他便缠着父亲不放,问:“我为什么没有母亲?”父亲说,你怎么会没有母亲呢?顾恺之穷追不舍:“那我的母亲长得什么模样?”父亲只好耐着心思给他描述。顾恺之就是凭借父亲的描述,一次又一次地给母亲画像。每次画好之后,他都要问父亲像不像,父亲总是在肯定之后,表示遗憾。但顾恺之不气馁,仍然画笔不辍,只到父亲两眼放光,说“像,像极了”,他才满意地放下画笔。他的母亲就这样在他的心里永生了。

    痴黠

    《晋书·顾恺之本传》记载: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文人雅士多情感丰富,喜女、戏女是常有之事,自古至今,概莫例外。顾恺之虽痴,却工于心计。

    痴智

    《世说新语》说顾恺之吃甘蔗一反常态。别人从最甜的地方吃起,不甜了就扔掉,而顾恺之吃甘蔗从末梢吃起,越吃越甜,渐入佳境。顾恺之倒吃甘蔗节节甜蕴含了深厚的生活哲理,不能不说是人生的大智慧。

  •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