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张择端(传)金明池争标图 页 绢本 设色 28.5*28.6cm
《金明池争标图》 传为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风俗画。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金明池争标图》绘金明池及岸边的景物和人物。由画面下部“池门”入园,以界画手法分别细致描绘了“临水殿”、“宝津楼”、“棂星门”、“仙桥”、“五殿”、“奥屋”等主要建筑物。画面中各龙舟左突右进的空间安排,营造出争标的激烈、刺激与紧张气氛。“仙桥”右下方的“水傀儡”、“水秋千”、“乐船”的描绘则将宋代的水上百戏表演呈现在观者面前。
《金明池争标图》上众多人物汇聚图上,虽微小如蚁,但仔细观察,人物比例恰当,姿态各异,神情生动,颇具艺术魅力。
《金明池争标图》中描绘的景物、活动与宋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等史料中相关的记载吻合,因此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金明池争标图》的整幅画面中,苑墙围绕,有多个入口处,由近及远,能观察到多处建筑。按观赏顺序可从画面底部的“池门”(东门)展开。画面底端左侧牌楼上额书写着“琼林苑”三字,入东门,甫入眼帘的便是金明池。池呈规则长方形,四周均修有宽约数米的河岸以供人走动,池周柳树千姿百态,遥相呼应,观至远处苑墙外面的宫殿树木依然清晰可见,再外围则是御苑围墙。
再往上就是画面的重心,主要集中于画左河岸(南岸)建筑群及湖心龙舟争标部分。画面左侧中间位置坐落有一组临水宫苑建筑,画家于此由左至右绘有宝津楼、虹桥、临水殿、奥屋。其中,宝津楼为建筑中至贵之所,皇帝于此赐宴群臣、俯察百姓、共赏争标。宝津楼下即为顺天门外大街,百姓熙攘其间,但主要建筑外均有士兵把守,外人不得入内,凸显官民关系既和谐又有别的布局。金明池池心处乃争标活动高潮点所在,画面由左至右水平布局有临水殿、标杆以及湖心区域的大型龙舟。舟头正对临水殿及殿前标杆,龙舟由头至尾并列筑有三进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居中者约五层,前后两进各三层。参赛人群主要集中于舟头及舟翼处,舟头处立有指挥军校一名。舟翼左侧立有三名桨手,各控一只长橹,作预备划动状。龙舟两侧各齐列五艘小龙舟,每艘船头也各立军校一名,旗幡一只,军校双手挥令旗以示方向,每舟两侧各坐有五名桨手。十一艘列龙舟安排错落有序,桨手划棹方向完全一致,夺标之势一触即发。舟队左上方“仙桥”处,还布局有“水傀儡”“水秋千”等水戏场面,水上百戏表演就此呈现在观者面前。
另外,在图左下角的粉墙上有楷书小字“张择端呈进”五字款。
创作背景
金明池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市)郑门外西北,周围九里余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四年(957年)欲伐南唐,始凿。《梦溪笔谈》记载:“金明池,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开凿,池水引自金水河,旧址在开封城西。”《东京梦华录》卷七中讲到金明池“在(汴梁)顺天门外街北,周围约九里三十步,池西直径七里许。入池门内南岸,西去百许步,有西北临水殿,车驾临幸观争标锡宴於此。”宋人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四十七记载:“太平兴国元年,诏以卒三万五千凿池,以引金水河注之,有水心五殿,南有飞梁,引数百步,属琼林苑。太平兴国三年二月,宋太宗亲临工地视察凿池情况,赐名‘金明池’。”自此金明池成为皇家园林。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太宗于西郊凿金明池,中有台榭以阅水嬉。”可见早期金明池是作为水军的军事训练基地来使用的,但随着各项设施的完善,逐渐弱化了其军事作用而变成了皇家的游乐场所。金明池每年大概春季时会向平民百姓开放,称为“开池”,这时会有各种游园活动,园内游人熙熙攘攘。这幅《金明池争标图》反映的正是在农历五月初五的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时,宋太宗亲临金明池观赏龙舟竞赛与民同乐的场景。
《金明池争标图》题款作“张择端呈进”,应为失官以前的作品。图上临水殿作土木筑造,据《东京梦华录》“临水殿往日旋以彩幄,政和间用土木工造成矣”,说明这幅画可能画于政和年间(1111—1118年)。
另外,对于此图作者暂时还有争议,主要有两种意见:其一,从落款看,不象后人添写,如此精细熟炼的工笔画应出自高手,有可能是张择端的早期作品;其二,从此图的风格及图中景物看,断为宋画无疑,很有可能是南宋人的摹本。另外,根据后世《清明上河图》卷的本子,往往在卷尾出现金明池夺标的情景,使全卷在高潮中结束。所以也有不少专家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金明池夺标一段可能被截去。也有专家认为,此图是高元亨的《琼林苑图》,或该图的一个仿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