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汪中
得趣在人册13开05

首页 艺术名人馆 汪中 得趣在人册13开05

得趣在人册13开05

得趣在人册13开05 简介

汪中 简介

  • 汪中
    清代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汪中(1744—1794年),字容甫,江都(今属江苏扬州)人,祖籍安徽歙县。清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阮元、焦循同为“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
    乾隆四十二年(1777)为拔贡,后绝意仕进。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卓然成家。能诗,工骈文,所作《哀盐船文》,为杭世骏所叹赏,因此文名大显。精于史学,曾博考先秦图书,研究古代学制兴废。著有《述学》6卷、《广陵通典》10卷、《容甫遗诗》6卷等。
    人物简介汪中,七岁丧父,家贫,无力求学,由寡母邹氏启蒙。十四岁入书店当学徒,才有博览经史百家书籍的机会,故扬州民间云“无书不读是汪中”。工骈文,27岁时作《哀盐船文》,为杭世骏所叹赏,评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射雁赋》应试,列扬州府第一名,补诸生。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乡试落第,遂不复应试,专心治学。汪中早年家贫,营养失调,又过于劳心劳力,以致于闻更鼓鸡犬声,心跳加速,夜不成寐。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为拔贡生,历为太平知府沈业富、宁绍台道冯廷丞、安徽学政朱筠管书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南京协助编纂《南巡盛典》。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应聘至镇江文宗阁检校《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扶病前往杭州文澜阁检校《四库全书》;是年冬,积劳成疾,卒于西湖葛岭园僧舍。汪中去世后,镇江、杭州两地都举行了祭祀汪中活动。四方文士聚而拜祭,阮元书题“述德诵芳”匾、李兆洛署“仰之弥高”额,这些活动,从一个侧面证实汪中对《四库全书》的贡献得到世人的承认和赞扬,其事迹影响着后来人,名儒杭世骏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郑虎文、朱筠等名儒称汪为奇才,被誉为“天地间有数之奇文”。文学创作
    汪中私淑顾炎武,为经世致用之学。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一定成就。所作骈文,在清代骈文中被誉为格调最高。刘台拱《遗诗题辞》评为:“钩贯经史,熔铸汉唐,宏丽渊雅,卓然自成一家。”他27岁时所作《哀盐船文》,对扬州江面某次渔船失火时,人声哀号、衣絮乱飞的惨状和大火前后的氛围作了形象的描述,对船民的不幸遭难表示深切的同情,描写生动,文笔高古,杭世骏评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抒情骈文善于“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李详《汪容甫先生赞序》),如《经旧苑吊马守真文》,对明末名妓马湘兰寄以同情、悼念,以自己的困顿随人之痛,与马湘兰的沦落风尘之悲相共鸣,表现出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士人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愤慨;在《吊黄祖文》中,借古人祢衡“虽枉天年,竟获知己”的遭遇,写自己“飞辨骋辞,未闻心赏”的不平之叹,发出了“苟吾生得一遇兮,虽报以死而何辞”的强烈呼声;《狐父之盗颂》更是一篇愤世嫉俗之作,文中认为世俗所谓“盗”,是“悲心内激,直行无挠”的仁义之士,相比之下,当世许多人“孰如其仁”,汪氏甚至直呼“孰为盗者?我将托焉!”感情强烈充沛,语言明快锋利。其他象《黄鹤楼铭》、《汉上琴台之铭》、《先母邹孺人灵表》、《广陵对》、《自叙》等篇,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吸收魏晋六朝骈文之长,写得情致高远,意度雍容,而且用典属对,精当贴切。他的论辩文章显示出“于时流不轻许可”(江藩《汪中记》)的胆识,如《妇人无主答问》中驳方苞即其例。他的论学著作或阐明古书通例,如《释三九》;或纠弹理学谬误,如《大学平义》;或表章周秦诸子之学,如《墨子序》,对墨学推崇备至,认为墨学在当时为显学,墨子为救世之仁人,力辩孟子辟墨为过枉。又曾作《荀卿子通论》,以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称“孔荀”而不称“孔孟”,以异于宋儒“道统”说。因其为墨子、荀子翻案,在当时曾被统治者视为“名教之罪人”。王引之《汪中行状》总评其文说:“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著有《述学》6卷。《广陵通典》10卷,《容甫遗诗》6卷。近人古直选其若干骈文作注,名《汪容甫文笺》,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汪中藏书清藏书家。字容甫。祖籍安徽歙县,迁居江苏扬州。少贫穷,买书于书肆,于书贾借阅群经阅读,久之,遂博览群书。早年入朱筠门下,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生,以母老不赴考,专心于经学研究,晚岁巡盐御史全德闻其名,使司文汇阁所藏四库书。曾点校文宗阁、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与王念孙、刘台拱、江德量等人为书友。刘台拱称他“藏书多善本,朱墨灿然,横列座右,杂以金石彝器之属,凡数十年未尝去手”。藏书家陈鳣也记其“家藏宋元别集,多人间未见之书,皆从掌理阁书时所抄藏”。藏书楼名“问理堂”,庋藏图书数万卷。五十九年(1794),以检校往杭州,卒子西湖葛岭僧舍,藏书印有“江都汪氏问理堂收藏印”、“容夫校定”、“甘泉汪氏抄秘书之一”等。著有《广陵通典》、《秦蚕食六国表》、《述学》内外篇、《容甫先生遗诗》、《知新记》、《金陵地图考》、《春秋述义》等。人物性格
    汪中是清嘉乾年间有名的文人和学者,扬州人,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们姐弟三人,求告无门,苦苦挣扎。他少年帮书店卖书,酷爱读书,经过刻苦自修,诗文自成一格。汪中为人,对朋友无私帮助,对母亲至孝,但以才华自负,睥睨当世文人,好骂也善骂,是清代考据文人中少见的至情至性的人物。
    汪中肄于安定书院,每一山长至,辄挟经史疑难数事请质。或不能对,即大笑出。当时担任定山书院山长的有性灵派诗人蒋士铨,自然也遭到汪中的挑衅,至于蒋士铨一生对汪中耿耿于怀。汪中虽然自负,学术上的知己却不少。焦循《雕菰集》卷二十一有《亡友汪晋蕃传》,亦及汪中。“汪容甫曰:晋蕃,长者也,可与论文。余尝冬夜与晋蕃饮容甫斋阁,快论至三鼓。雪深二尺许,容甫酣卧榻上,睨曰:他人不易有也。不二十年,超宗、容甫、晋蕃先后没世,回思若旦夕事,悲哉!”(焦循《雕菰集》,《续修四库全书》)焦循也是当时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以研究《周易》、《孟子》和天文历法而闻名。
    汪中出妻
    在《清稗类钞》著述类中,儒林外史条,记载王容甫出妻孙氏事。其妻工吟咏,尝有句云:“人意好如秋后叶,一回相见一回疏。”汪中极不喜。一日晨出,忽潜回房,妻方梳头,中出其不意,自其后抱之。孙氏骇,问:“是何人敢尔相戏?”中遽怒,曰:“岂尚有他人敢如此乎?”故出之,为时论所薄。《类钞》云,《儒林外史》中之匡超人即暗指汪中。一个至情至性、充满人道精神的学者,岂能因这样的小事,无中生有地把发妻休掉?但《类钞》终究是属于野史,道听途说之言,所在多有。不过,在他的文集《述学》中对此事却似乎绝无提起。到底有无此事,并无确凿证据。清末扬州学者李详(字审言)的《汪容甫文笺》记载了事情的真相。汪中《自序》一文中曾自云与刘孝标之共同点:“孝标悍妻在室,家道轗轲。余受诈兴公,勃豀累岁,里繁言于乞火,家构衅于蒸梨,蹀躞东西,终成沟水。”《世说新语·假谲篇》:“王文度弟阿智,恶乃不翅(不翅即不啻,古语中乃多之意),当年长而无人与婚。孙兴公有一女,亦僻错,又无嫁娶理。因诣文度,求见阿智。既见,便扬言,此定可,殊不如人所传,那得至今未有婚处。我有一女,乃不恶,但吾寒士,不宜与卿计,欲令阿智娶之。文度欣然而启蓝田云:兴公向来,忽言欲与阿智婚,蓝田惊喜。既成婚,女之顽嚚欲过阿智,方知兴公之诈。”王氏之子问题人人皆知,兴公诈而嫁女。当时如《清稗类钞》这样的道听途说是很多的。但有两个汪中的朋友,也是很严肃的学者对于孙氏的记载却并无任何诈术,凌廷堪《汪容甫墓志铭》:“初娶孙氏,不相能,援古礼出之。”并无诈术,只不过夫妇二人感情不好,如此而已。阮元《广陵诗事》:“汪容甫明经中,元配孙氏,工诗。有句云:‘人意好如秋后叶,一回相见一回疏。’有才如此,岂有越礼自弃通门,委如落叶。且既出后,不闻再蘸,包氏世臣犹及见之。”阮元的说法,有两个说不通的地方,其一,有才即一定有德(古人之德)?其二,未曾再嫁,即为有古之妇德?这在逻辑上都是说不通的。但以凌、阮二人的人品和声望,断不会妄言,故李审言信之,而诧异容甫何以厚诬其发妻。不过,从证据的角度,还是很可疑的,虽然同为扬州学者(陵氏客居扬州甚久),但又怎能轻易知晓他人家事?
    但毕竟凌、阮二氏的证言要比《清稗类钞》的证言有力得多,而且不是孤证。改变李审言对于汪中厚诬其妻的看法的更有力的证据,还是来自对汪中上面一段文字的解读。他说“勃豀”、“乞火”、“蒸梨”这些典故都是婆媳之间的事情。“勃豀”,此词之源头出自《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豀。”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勃,争也;豀,空也。”司马彪注《后汉书》云:“勃豀,反戾也。无虚空以容其私,则反戾共斗争也。”其意指因为共有的空间过于狭小,导致婆媳这两个背景的女人容易产生摩擦和争斗。这在现代社会也是屡见不鲜的,更何况汪中家贫,容易引发矛盾也可以想见。“乞火”乃汉初谋臣蒯通所运用的一个比喻。《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也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乞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自属婆媳之间的猜疑。“蒸梨”,见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曾参,南武城人,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以藜烝不熟而出之。”看来这里汪中用典有误,“蒸梨”当作“藜烝”,“藜”通“莱”,乃一种草,其叶可食。曾参后母对他不好,但他却因妻子把食物没有做熟而休妻。
    “蹀躞”、“沟水”之典出自汉代卓文君的《白头吟》。司马相如想娶另外的女子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留。”如此看来,汪中所谓兴公使诈,纯属为其母与出妻事的关系开脱,正所谓至孝之子也。后面的内容则揭出了问题的实质,乃婆媳关系恶劣所致。汪中之子汪喜孙在其《孤儿篇·汪氏母行记》对此有说法:“先君容甫先生初娶孙,好诗,不事家生计。邹太宜人(汪中母亲)独事井爨,有二姑相助为理。于归后,弗能同亲操作,遂归老母氏之党。”说白了,孙氏是个知识女性,不善也不愿做家务,遭致辛勤劳苦大半生的婆婆的不满,孝子汪中,虽与妻子感情很好,却无奈出妻。
    生平事迹
    清朝的汪中生于扬州,其言不在体制的三界内,其状常跳出礼序的五行外,算得上是清朝文坛与学界的“一怪”吧。
    汪中七岁那年父亲死了,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就辍学了,母亲开了个“家族小企业”,专门生产布鞋。应该说送孩子读书的钱是有的,但她母亲也许觉得学校里的“应试教育”很害人,也就不送他上学,她自己白天当老板,晚上当老师,居然把汪中教得博古通今。汪中没进学堂,但他喜欢学堂,他常常到学堂里去玩,在学堂里读书的人,爱得“厌学症”,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常偷懒不做,就给汪中几粒糖或几个玩具,汪中给他们做作文,据说老师大为赞赏,汪中也就这样做了一个“编外学生”。长大以后,他还是爱去学堂,安定书院每来一个新“校长”,汪中腋窝下面便夹着经史子集,前往书院,一去就提出疑难问题,学堂老师常常回答不出,闹个大红脸,夹着尾巴赶紧走人。
    汪中很狂,他爱骂人,谁都敢骂,什么都敢骂。他说扬州城里,读书读通了的只有三人———王念孙、刘台拱,排第一的当然是汪中。时有某士大夫者,写了一卷诗书,特来请汪中评定,汪中笑嘻嘻对他说:“君不在不通之列。”那人大喜过望,连连作谦虚状,汪中看他那副模样,大笑着说:“君再读三十年书,可望通矣。”汪中口才一般般。一次与洪亮吉同放一舟,高谈阔论,激烈争辩,不料洪亮吉铁嘴铜牙,滔滔雄辩,把汪中辩了个气急败坏,他动口动不赢,就动手,一把把洪亮吉推舟下水,呛得老洪直吐白沫,幸亏船夫水性好,把老洪给救了上来,不然真会闹出人命案来。
    学而优则仕,读书人读那么多书,都是准备“货与帝王家”,赚养家糊口钱的。汪中早年也有过这念头,每次科举开试,他都参考。有一回,有个姓孟的督学主持江苏科考,踱步到汪中考桌旁,汪中为逞其才,三下五除二,考完了就交卷,大力拍桌子:“今日当吓死小孟矣!”他喊人家主考官“小孟”,自有科举以来,谁有如此壮举?他说当吓死小孟,意思是其才气吓人一跳。这个小孟呢,也是个好玩的人,出榜那天,把中举者全部公开上墙,从上到下,就是没有汪中,次日,“炮再九鸣,又四人扛一案出”,众人一瞧:“超超等第一汪中。”弄了一个恶作剧,把汪中吓了个半死,“小孟”就对汪中说:“前日小孟没吓死,昨日当吓死小汪矣。”汪中有才,而且考试也比较顺利,再去金銮殿一试,也许就可以弄个高官干干了,而汪中呢,却不干了。乾隆五十一年,吏部侍郎朱珪典试江南,行前放出话来:“吾此行必得汪中为首选。”可这个汪中听到这话后,却学习许由,赶紧“洗耳”去了,连名都不去报,这“首选”之事,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汪中也就这样终身不仕。
    汪中墓葬汪中墓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城北乡佳家南园小区内。嘉庆十七年(1812),扬州太守伊秉缓为汪中题墓碑“大清儒林汪君之墓”。墓曾毁,1984年,扬州市政府拨专款重修其墓。20多年过去,墓园围墙经风吹雨淋,已呈斑驳之态,更显沧桑,游人至此,常油然而生追思先贤之情。城北乡已经对墓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保持了墓园本来形象。该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代表诗作梅花
    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
    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
    白门感旧
    秋来无处不销魂,箧里春衫半有痕。
    到眼云山随处好,伤心耆旧几人存。
    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
    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
    别母
    细雨春灯夜欲分,白头闲坐话艰辛。
    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
  •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