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虞世南
宋搨夫子庙堂碑册

首页 艺术名人馆 虞世南 宋搨夫子庙堂碑册

宋搨夫子庙堂碑册

  • 作者
  • 收藏者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分类
    书法
  • 创作年代

宋搨夫子庙堂碑册 简介

纸本 册(折装)  28.2x17 厘米

译文: 孔子庙堂之碑。(篆书)。(孔子庙)堂之碑。太子中舍人。行著作郎。臣虞世南奉敕撰并书。司徒并州牧太子左千(牛)率。兼检校安北大都护。相王旦书碑额。(微臣属书)东观。预闻前史。若乃知几其神。惟睿作圣。玄妙之境希夷不测。然则三五迭兴。典坟斯著。神(功圣)迹。可得言焉。自肇立书契。初分爻象。委裘垂拱之风。革夏翦(商之业)。(虽复)质文殊致。进让罕同。靡不拜洛观河。膺符受命。名居域中之大。手握天下之图。象雷电(以立)威刑。法阳春而流惠泽。然后化渐八方。令行四海。未有偃息乡(党栖迟洙泗)。(不)预帝王之录。远迹骨史之俦。而德侔覆载明兼日月。道艺微而复显。礼乐弛而更张,(穷)理尽性。光前绝后。垂范百王。遗风于万代。猗欤伟欤。若斯之盛者(也)。(夫子膺五纬)之精。踵千年之圣。固天纵以挺质。禀生德而降灵。载诞空桒。自摽河海之状。才(胜逢)掖。克秀尧禹之姿。知微知章。可久可大。为而不宰。合天道于无言。(感而遂)通。显(至仁)于藏用。祖述先圣。宪章往哲。夫其道也。固以孕育陶均。苞含造化。岂直席卷(八代)。(并)吞九丘而已哉。虽亚圣邻几之智。仰之而弥远。亡吴霸越之辩。谈之而不及。于时天(历)浸微。地维将绝。周室大坏。鲁道日衰。永叹时囏。实思濡足。遂迺降迹中都。(附。一释「俯」)临司寇。道超三代。上乎季孟之闲。羞论五伯。终从大夫之后。固知栖遑弗已。志在于求仁。(危逊)从时。义存于拯溺。方且重反淳风。一匡末运。是以载贽以(适)诸侯。怀□而游列国。玄览不极。应物如响。辩飞龟于石(函)。验集隼于金椟。触舟既晓。专车能对。识罔象之(在)川。明商羊之兴雨。知来藏往。一以贯之。但否泰有期。达人所以知命。(卷舒)唯道。明哲所以周身。牖里幽忧。方显姬文之德。夏台羁绁。弗累商王之武。陈蔡为幸。斯之谓欤。(于)是自卫反鲁。删书定乐。赞易道以测精微。修春秋以正褒贬。(故能使紫)微降光。丹书表瑞。济济焉洋洋焉。充宇宙而洽幽明。动风云而润江海。斯皆纪乎竹素。悬诸日月。(既而)仁兽非时。鸣鸟弗至。哲人云逝。峻岳已隤。尚使泗水却流。(波澜)不息。鲁堂余响。丝竹犹传。非夫体道穷神。至灵知化。其孰能与于此乎。自时厥后。遗芳无绝。法被区中。道济天下。反金册斯误。玉弩载惊。孔教已焚。秦宗亦坠(汉)之(元始)。永言前烈。褒成爰建。用光祀典。魏之黄初。式遵故训。宗圣疏爵。允缉旧章。金行水惪。亦存斯义。而晦明□□(匪一)。屯亨递有筐筥苹蘩。与时升降。灵宇虚庙。随道□□(废兴)。炎精失御。蜂飞猬起。羽檄交驰。经籍道息。屋壁无藏书之所。阶基绝函丈之容。五礼六乐翦焉煨烬。重弘至教。允(属)圣期。大唐运膺九五。基超七百。赫矣王猷。□(蒸)哉景命。鸿名盛烈。无得称焉。皇帝钦明睿哲。参天两地。迺圣迺神。允文允武。经纶云始。时惟龙战。爰整戎衣。用扶(兴业)。神谋不测。妙筭无遗。弘济艰难。平壹区宇。(纳)苍生于仁寿。致君道于尧舜。职兼三相。位揔六戎。玄珪乘石之尊。朱户渠门之锡。礼优往代。事逾恒典。于是在三睠命。(兆庶乐推。一释「吹万归仁」)。克隆帝道。丕承鸿业。明玉镜。以式九围。(席)萝图而御六辩。夤奉上玄。肃恭清庙。宵衣昃食。视膳之礼无方。一日万机。问安之诚弥笃。孝治要道于斯为大。故能使地(平天成)。风淳俗厚。日月所照。无思不服。憬(彼)獯戎。为患自古。周道再兴。仅得中筭。汉图方远。才闻下册。徒勤六月之战。侵轶无懕。空尽贰师之兵。凭凌滋甚。皇威所被。(犁颡厥角。一释「梨兴睠纳」)。空山尽漠。归命阙庭。充仞藳□(街)。填委外廐。开辟已来。未之有也。灵台偃伯。玉关虚候。江海无波。烽燧息警。非烟浮汉。荣光莫河。楛矢东山帚。白环西入。犹且竞怀□□(驭朽)。(纳)隍。卑宫菲食。轻傜薄赋。(邓雕。一释「斵雕」)反朴。抵壁藏金。革舄垂风。绨衣表化。历选列辟。旁求遂古。克己思治。曾何等级。于是眇属圣谟。凝心大道。以为括羽成器。必(在胶雍)。(道德润)身。皆资学校矧迺入(神妙)义。析理微言。厉以四科。明其七教。懿德高风。垂衮斯远。而栋宇弗修。宗祧莫嗣。用纡听览。爰发丝纶。武德九年十二月廿九日。(有诏)。(立隋故绍圣)侯。孔嗣哲子德(伦)。(为褒)圣侯。乃命经营。惟新旧阯。万雉斯建。百堵皆兴。揆日占星。式规大壮。凤甍骞其特起。龙桷俨以临空。霞入绮寮。日晖丹槛。窅窅崇(邃)。(悠悠虚白)。(图真。一释「模形」)写状。妙绝人(功)。(象)设已陈。肃焉如在。握文履度。复见仪形。凤跱龙蹲。犹临咫尺。唍尔微笑。若听武城之弦。怡然动色。似闻萧韶之响。襜襜盛服。既覩仲由。侃(侃礼)容。(仍观卫赐)。(不)疾(而速)。(神)其何远。至于仲春令序。时和景淑。皎絜璧池。圆流若镜。青葱槐市。揔翠成帷。清涤玄酒。致敬于兹日。合舞释菜。无绝于终古。

皇上以几览余暇。遍(该群籍)。(乃制金)镜述一篇。永垂鉴戒。极圣人之用心。弘大训之微旨。妙道天文。焕乎毕备。副君膺上嗣之尊。体元良之德。降情儒术。游心经艺。楚诗盛于六义。沛易明于九(师)。(多士伏)膺。名儒接武。四海之内。靡然成俗。怀经鼓箧。摄斋趋奥。并镜云披。俱餐泉涌。素丝既染。白玉已雕。资覆匮以成山。导涓流而为海。大矣哉。然后知达学之为□(贵)。(而弘道之由)人也。国子祭酒杨师道等。偃玄风于圣世。闻至道于先师。仰彼高山。愿宣盛德。昔者楚国先贤。尚传风范。荆州文学。犹镌哥颂。况帝京赤县之中。天街(黄道之侧)。(聿兴壮)观。用崇明祀。宣文教于六学。阐皇风于千载。安可不赞述徽猷。被之雕篆。乃抗表陈奏。请勒贞碑。爰命庸虚。式扬茂实。敢陈舞咏。迺作铭云。景纬(垂象)。(川岳成形)。(挺生)圣德。寔禀英灵。神凝气秀。月角珠庭。探赜索隐。穷几洞冥。述作爰备。丘坟咸纪。表正十伦。章明四始。系缵羲易。书因鲁史。懿此素王。邈焉高轨。三(川削弱)。(六国从衡)。(鹑首)兵利。龙文鼎轻。天垂伏鼈。海跃长鲸。解黻去佩。书烬儒坑。纂尧中叶。追尊大圣。乃建褒成。膺兹显命。当涂创业。亦崇师敬。胙土锡圭。礼容斯盛。(有晋崩离)。(维倾柱折)。礼亡学废。风颓雅缺。戎夏交驰。星分地裂。苹藻莫奠。山河已绝。随风不竞。龟玉沦亡。樽俎弗习。干戈载扬。露霑阙里。麦秀邹乡。修文继绝。期之会(昌)。大(唐抚)运。□(率)繇王道。赫赫玄功。茫茫天造。奄有神器。光临大宝。比踪连陆。追风炎昊。于铄元后。膺图拨乱。天地合德。人神攸赞。麟凤为宝。光华在旦。继圣崇儒。□(载)修轮奂。义堂弘敞。经肆纡萦。重栾雾宿。洞户风清。云开春牖。日隐南荣。铿耾钟律。蠲絜齍明。容范既备。德音无斁。肃(肃)升堂。兟兟让席。猎缨访道。横经请益。帝德儒□(风)。永宣金石。推诚奉义翊。戴功臣。永兴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京兆尹。上柱国瑯瑘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五百户。食实封一千三百户。王彦超再建。安祚刻字。 

题跋: 裱纸蒋衡楷书题签: 孔子庙堂碑。唐虞永兴书。内府宋拓。乾隆五年庚申(西元一七四0年)冬十有一月。紫荆圃加装碑额三页。江南写十三经。拙老人蒋衡题签。

印记:守田、老拙

幅前楷书夹片: 宋搨孔子庙堂碑一册。上等。

幅前楷书夹片: 此王彦超重刻本。宋时已有残缺。国朝王澍虚舟题跋云。以明内库宋本校定。凡阙一百八十六字。此搨阙字与王澍所校本略同。

封面楷书签: 宋搨孔子庙堂碑。

收藏印:乾隆御览之宝(重一),懋勤殿鉴定章,若林父印,虚舟

虞世南 简介

  • 虞世南
    唐代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越州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是南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配葬昭陵。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人物生平

    笃志勤学

    虞世南的祖父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咨议;父亲虞荔,于陈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陈朝官至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时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他擅长写文章,曾师法著名文学家徐陵,徐陵也认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与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擅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

    遵守礼法

    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虞世南的父亲虞荔去世,当时虞世南还年幼,因悲哀过度瘦损得几乎承受不住丧服。陈文帝知道虞荔的两个儿子博学,常从宫中派使者到他们家里去扶助卫护他们。

    到了守丧期满除服,虞世南被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他的叔父虞寄被晋安太守陈宝应捕获,远在闽、越一带,虞世南虽然已除去丧服,却还是布衣蔬食。到天嘉五年(564年),陈宝应战败,虞寄得以生还,才令虞世南脱去布衣食肉。

    二虞入京

    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除任西阳王友。开皇九年(589年),陈朝灭亡后,虞世南与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师长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时,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作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当时隋炀帝杨广还是晋王,听到他们的名声,杨广与秦王杨俊征召的文书一起送到,虞世南以母亲年老为借口,坚决推辞,杨广命令使者去追他们。

    大业元年(605年),虞世南接连被授为秘书郎,升迁为起居舍人。与虞绰、庾自直共撰《长洲玉镜》 。同年,因母亲去世而守丧。 当时虞世基在当朝非常显贵,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虞世南虽然同他们住在一起,却清贫节俭,不改变自己的性情。

    江都之变后,虞世南随宇文化及到聊城。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兵败被斩,虞世南又被夏王窦建德抓获,窦建德任命他为黄门侍郎。

    刚烈敢谏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虞世南被授任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任记室参军,十月,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并建立文学馆,虞世南被授为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诏告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

    武德五年(622年),与裴矩撰《凶吉书仪》。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正式被封为太子后,虞世南升任太子中舍人。

    同年八月,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转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请求辞官,太宗下诏不允,升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不受,被授为秘书少监。

    贞观五年(631年),参与编撰《群书政要》。

    贞观六年(632年)七月,虞世南进呈《圣德论》一文,太宗赐手书诏令给虞世南称:“你的评价太高了。朕怎么敢与上古帝王相比,只是与近代相比略强些。然而你只是刚刚看见开头,未知其终结。如果朕真能善始善终,那么你的高论可传之后世;如若不然,恐怕只会成为后世的笑柄!”

    贞观七年(633年),虞世基转任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太宗器重他的博识,常常在处理军政大事的间隙,召世南在一起谈经论史。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太宗曾对侍臣说:“朕借闲暇的时间与世南商讨古今政事,有一个字的差错,未尝不惆怅恼恨,他恳切诚挚到这种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这样,天下还愁有什么不能治理。”

    贞观八年(634年),虞世南进封永兴县公。同年,陇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现,山东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太宗问“天变”。虞世南以晋朝以来历次山崩为例,借机劝谏太宗遵循道德义理,并希望太宗不因功高而自满、不因太平已久而骄傲松懈,始终如一。太宗听后敛容反省,认为此言对自己有警醒作用。同年四月,康国进献狮子,太宗命虞世南为其作赋。

    贞观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渊驾崩,虞世南一再劝阻太宗筑陵墓厚葬,使太宗有所收敛。 [28] 他还严正劝阻太宗不要恣于游猎而疏于政事。这些都对当时的“贞观之治”起着积极的作用。

    深受追思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又上表请求辞官归居,太宗优诏允许,仍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

    同年五月二十五日 (7月11日),虞世南在长安逝世,享年八十一岁。太宗闻讯后为他在别第举哀,痛哭悲伤,下手诏给魏王李泰说:“虞世南对朕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朕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皆真人大小,虞世南名列其中,位于第二十名。

    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一日,唐代宗评定前代功臣,虞世南等十一人被定为第二等。

    建中元年(780年),虞世南等三十四人被唐德宗定为功臣上等。

    主要影响

    文学

    虞世南文章婉缛,与徐陵相似。曾劝太宗毋为宫体诗,而其诗除《咏蝉》等少量有兴寄、边塞诗较刚健外,其余多为应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辞典丽,内容则比较空泛。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以及《出塞》(一说为虞世基所撰)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高处,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像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其描摹状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见一斑。清代沈德潜在评论《从军行》二首时就称此诗(即《蝉》)“犹存陈隋体格,而追逐精警,渐开唐风”。

    书法

    虞世南的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

    唐人李嗣真《书后品》列其书为“上下品”,评价道:“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书断》卷中列其隶、行书为妙品,称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存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

    《述书赋》云:“永兴(虞世南)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宣和书谱》认为他晚年的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宋人黄庭坚有诗赞其代表作《孔子庙堂碑》:“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

    虞世南的作品,在元代已经保存不多,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

    思想

    虞世南从儒学为规,修身力行。唐太宗常引进谈论,共观经史,每论及历代为政得失,必有规纲,多有补益。强调学习经史,认为自古圣贤。“劝乎学而立其名”,若不学,则“没世而无闻”。崇尚孔子“节用而爱人”的思想主张薄葬。认为古时帝王所以薄葬,不是不想荣其亲,然而高坟原垅,珍宝奇物,实所为累。圣人深思远虑,安于薄葬,是为长久之计。虞世南为一代儒臣;对扩大儒学影响起一定作用。

    藏书

    虞世南秘书监任职时,充分利用国家藏书,主编《北堂书钞》160卷。北堂是秘书省的后堂,故名。全书分19部,下分852类,19部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帝王、后纪、礼仪、衣冠、仪饰、服饰等部,其中汇集了大量的儒学资料,起着传授知识,临文备查的作用,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又奉敕参撰《群书治要》50卷,辑录经史谱子有关治国兴衰政迹之文,始上古,终晋代,凡采经书12种,10卷;史书8种,20卷;子书,四书7种,20卷。多本唐初善本,前代名儒桓谭,仲长统等人政论,亦赖此书得其梗概。个人收藏书画作品甚多,亦有图籍存于家。收藏品钤有“世南”等印章 。

    著有《兔园集》10卷,另有诗文集10卷行于世。原有诗文集30卷,由褚亮作序,但已散失不全。《全唐诗》编其诗1卷 ,《全唐文》收录有其诗文及奏疏 。民国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4卷,收入 《四明丛书》。

  • 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各类文物珍宝约65万件,素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的说法。 ·文物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将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重要文物南迁与此。 ·分为第一展览区(主馆)、第二展览区、天下为公牌坊、至善园、至德园、张大千纪念馆等主要部分。 ·三大镇馆之宝,分别是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皆是精巧绝伦的工艺品,栩栩如生,世所罕见。

    历史沿革

    故宫建馆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下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摄政内阁总理黄郛于11月4日内阁会议中通过《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要求逊帝溥仪“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清室应“即日移出宫禁“。次日,京畿警卫司令鹿钟麟偕同警察总监张璧、国民代表李煜瀛前往紫禁城后寝,请宣统废除尊号,交出印玺、宫殿,迁出皇宫。同月6日,国务院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聘李煜瀛为委员长,会同清室近支人员,点查清宫物品。

    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12日,公布《参观故宫暂行规则》,开放御花园、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弘德殿、昭仁殿、南书房、上书房等处(即故宫中路),供游客于每星期六、日下午一至六时观览。同年9月29日,计划成立故宫博物院,于双十国庆日下午举行开幕大典。同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新开五条参观路线,对外开放。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国民政府北伐成功,接收故宫博物院,公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明定故宫直隶于国民政府,并以易培基为院长。

    文物南迁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故宫择院藏文物菁华装箱储置,为文物播迁避难预作准备。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初,日军进逼榆关,故宫理事会决定文物南迁沪上。同年2月6日起,故宫文物共13427箱又64包,计分五批启运,至5月23日悉数运达;随行迁运者,尚包由括古物陈列所、中央研究院、颐和园、内政部、国子监、先农坛等单位文物,计6194箱又8包。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即今南京博物院)于南京成立。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月,国民政府公布《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暂行组织条例》,故宫及其理事会改隶行政院;同年5月,马衡受命担任院长,开始点查存沪及留平文物。

    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12月,南京朝天宫故宫分院保存库建设完成,南迁文物遂由上海运抵南京,入库存置。

    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故宫南迁文物再分三批向后方撤退:第一批(南路)文物共80箱,自南京启运后,经行汉口、武昌、长沙、桂林,而至贵阳,继又疏散至四川巴县;第二批(中路)计9331箱,途经汉口、宜昌,抵达重庆,又过宜宾而厎于乐山;第三批(北路)凡7287箱,则经徐州、郑州、西安,以及宝鸡、汉中,抵达成都,又转运峨嵋。同年年末,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奉命西迁,并随故宫第二批(中路)西迁文物起运,循水路移赴汉口;继于次年初迁川,设办事处于新市,复向重庆大学借地,与中央研究院合建临时库房于沙坪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筹备处奉准迁赴昆明办公;随故宫博物院第二批文物西迁之藏品则运赴四川乐山。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奉令再向后方撤退,随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机关迁往四川南溪李庄。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随即准备复员;存置于李庄及乐山之文物分别启运还都,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毕事。

    抗战胜利后,故宫西迁文物依巴县、峨嵋、乐山之序,先于重庆集中,再循水路还京,全部归运工作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末结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筹备处为庆祝人文馆落成,特与故宫博物院盛大举办联合展览会。

    文物迁台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解放战争形势逆转;同年11月10日,故宫常务理事朱家骅、王世杰、傅斯年、徐鸿宝、李济、杭立武等与翁文灏理事长集议,主张择精品运台;另朱家骅先生建议迁运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图书,傅斯年先生则提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文物随同搬迁赴台。同年12月初,中央博物院理事会集议,通过选择最精品运台,其余藏品亦应尽交通可能,陆续迁运。当月21日,故宫第一批文物32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212箱装入海军派遣之中鼎轮,运抵基隆。同时装船迁运者,尚包括中央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图书馆、外交部之文物、图书、条约档案,共240箱。

    1949年1月6日,载运第二批文物之招商局海沪轮启动;除故宫文物168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486箱外,亦包括中研院史语所、中央图书馆、北平图书馆之文物、图书、地图,计1336箱。同月30日,负责输运第三批文物箱件之海军昆仑号运输舰启航,内装故宫文物972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54箱、中央图书馆122箱。

    各机关箱件抵台后,除中央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文物箱件留存杨梅外,皆贮置于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台中糖厂仓库。

    1949年8月,“行政院”为应战时环境,特暂将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图书馆等单位合并为“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简称联管处),由“教育部”统摄。

    1950年4月,联管处设于台中雾峰北沟之文物库房完工,全部迁台文物入库存贮。同年5月,台湾行政部门改组故宫博物院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理事会”,成立共同理事会,代行两院理事会职权。

    1953年3月,联管处就北沟库房附近山地开建小规模山洞,备必要时将最精文物存入。

    1954年9月,历时四年之迁台文物点查毕事;文物虽经战时水陆辗转迁徙流离,惟损伤极少。

    台北建馆

    1956年12月,北沟陈列室落成,

    1957年3月,北沟陈列室开放参观。

    1959年,国民党高层决议在台北外双溪兴建“台北故宫博物院”,择此乃因临近市区、可开凿防空洞储藏文物、提振国际观光与教育,以及结合政治军事计划等因素。

    1961年,王大闳提出的“国际式”建筑方案获选,但却因未获主政者的共鸣而未被采纳,反而是评委之一的黄宝瑜提出的宫殿式建筑方案,颇符合官方复兴中华文化精神的期待而获选。

    1961年,筹划于台北近郊外双溪兴建新馆。

    196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馆开始兴建。

    1965年8月,院厦修筑完成。同年11月12日,故宫博物院台北新馆落成揭幕;当日展出之法书、名画、铜器、织绣、瓷器,以及玉器、珍玩、图书、文献等各类文物,共1573件,分置于六间陈列室、八处画廊。次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0000平方米,由中央园林与步道、博物馆正馆建筑、文物储藏山洞与廊桥3个部分所组成,其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筑的宫殿式建筑,设计者称之为“北平午门”意象。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屋顶则采用绿色饰金黄色收边之琉璃瓦“盈顶”形制,风格清丽典雅。依山傍水,气势宏伟,碧瓦黄墙,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宫殿色彩。

    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二、三层为“器字形”平面格局的展厅,黄氏将其比拟为“五室制明堂”;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在第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离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长180米,高、宽均为3.6米,分隔成许多小库房,中间为通道,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

    馆藏文物

    截至2021年4月30日,总计698854件/册文物,其中铜器6241件,绘画6744件,陶瓷器25595件,法书3741件,玉器13478件,法帖495件,漆器773件,丝绸308件,珐琅器2520件,成扇1882件,雕刻666件,印拓900件,文具2379件,善本书籍216507册,钱币6953件,档案文献395551册件,杂项12495件,织品1626件。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档案2万多片,其收藏的甲骨档案数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机构的第二位;瓷器2万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其收藏的中国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馆中较精、多的;铜器1万多件,包括历代钱币,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龙纹盘、兽面纹壶、西周毛公鼎、战国牺尊等;玉器5万多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闻名海内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镶玉如意等;书画真迹近1万件,其中有从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张宏的《华子冈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部长卷,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苏东坡的《寒食帖》等;善本古籍有近2万册,包括中国仅有四部的《四库全书》较完整的一部;明清档案文献近40万件,其中有清朝历代皇帝(石+朱)批奏折、军机处档案、清史馆档、实录、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见的满文老档40巨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来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紫禁城、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和国子监等多处皇家旧藏之精华,还有来自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余件。难怪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这一说法。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来宋至清历朝皇帝推祟艺术、广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万件,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

    展开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