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关仝
山溪待渡图

首页 艺术名人馆 关仝 山溪待渡图

山溪待渡图

山溪待渡图 简介

《山溪待渡图》是五代画家关仝创作的一幅绢本水墨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纵156.6厘米,横99.6厘米,立轴,绢本水墨画。


《山溪待渡图》是一幅大山堂堂、气势雄伟的全景画,带有鲜明的北方特色。图中描绘巍峰耸立,瀑布高悬;坂垅、冈阜、峦岭,自近及远盘礴而上;楼阁掩映,远山迷朦;气势阔大,景意幽深。图中强调的是山和溪,山作正面,主峰突兀,两峰环抱之。山势直立,居于构图中轴线,相当稳定。整幅画面既有生活意趣,又有饱满生动之感。此画用墨饱满,笔法简炼雄劲。


画作内容

画面上数峰并起,主峰耸立,山峰峭拔,山势雄伟,林木丰茂,石体坚凝。此画是夏季风光:山头杂树点染,所以山头和谷间有繁密的树木,两山间飞瀑倾泻,流水闻声。左侧积流汇成河泊,水波动荡。山下烟林掩映,古刹柴关,隐约可见一茅舍掩映其中,杂树簇拥,坡岸之侧溪流击艇,山坡脚下岸边有一叶小舟;山脚农舍交错,树木丛生。对岸有策驴唤渡者行于岸上,正意待渡。


此幅无名款,右上有乾隆丁亥御题、诗题篆书“关仝山溪待渡图”亦无款署。


鉴藏玺印有:“八玺全”、“乐寿堂鉴藏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宣统御览之宝”。


收传印记有:“群中玉秘”、“张氏蓬山珍藏”、“囗囗之后”。


创作背景

关仝因创造不同的风格而自成画派,且源于荆浩,并表现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雄伟劲拔的特色,其画派被称为五代宋初山水画中的“北方派”。《山溪待渡图》就是关仝表现北方山水画派的典型风格。


《山溪待渡图》以“待渡”作为题材,“待渡”题材包括行旅孤艰、桃源理想、君子处世、贤士待召、佛教之度等意蕴。待渡的行为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归乡、出行、送别、归隐、入仕,或是去往神仙仙境等。人的心境也会随之有所不同,有急切彷徨、孤独衰愁之人,亦有闲适自如之人在绘画领域中,《山溪待渡图》就是以“待渡”作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艺术鉴赏

构图

《山溪待渡图》强调的是山和溪,山体正面主峰突危,两峰环抱之。山势直立,占构图中轴线,相当稳定。这种构图方式在古代早期山水画中常见。作者将厚重的景物集中在画面右侧和下部,左侧以突兀大石为主,割断上方远山和下方溪水组成的淡色块,取得了均衡变化的效果,稳定中求险势,峻拔中取墩壮。近处平坂体现了山岩的一个平面,使矗立的峰峦有了一个明确的基座。


技法

作者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语言表现了由近处平坂逐级登高、变换上升,直达山巅的深远和高远韵势,宛如一首浑壮响亮的交响乐曲,节奏鲜明地推向高潮。溪水的表现则像交响曲中清晰流转的弦乐演奏,它由两峰相接处飞流而下,泻入深渊,又从岸边巨石夹缝中流出,汇入溪涧,溪涧水势浩繁,颇具清寒深湛之意。这里山与溪的表现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它们既有鲜明的黑白对比,又有盘折曲屈的紧密联系,各领阳刚阴柔之美,汇成一幅大自然的壮丽画面。


在山体的处理上,关仝采用了由他和荆浩首创的皴法技巧,使之更加结实浑厚,更富立体感。此图皴法相当细密:其皴法变化根据景物而为之,山石皴法根据质量、形体状貌而施以不同轻重、粗细、疏密走向的皴点;各种树木的皴法,依据树种、远近、老木、新枝等变化。


名家点评

烟台大学建筑系美术学教授李鸣:此图以写实的手法,通过描绘大自然的英姿,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本身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这幅图美妙的意境所在。《山溪待渡图》虽不一定是关仝的真迹,但它仍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水墨山水画的杰作。


历史传承

据“群玉中秘”、乾隆诸玺,可知此图曾入藏金内府和清宫。《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历代定为关仝真迹。 [8]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关仝 简介

  • 关仝
    五代后梁画家

    关仝(约907-960年),字号不详,京兆长安(陕西西安)人。五代时期杰出画家,与荆浩、董源、巨然并称“四大山水画家”。

    荆浩的追随者,活跃于五代末及宋初,他刻苦认真地揣摩钻研荆浩的艺术,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最后终于青出于蓝胜于蓝。他多描绘关陕一带山水,写景绘形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予人以深刻印象。关仝善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等景色,使人看后如身临其境。

    人物简介

    关仝(约907-960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一作关同、关穜。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与李成、范宽形成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三个主要流派,并与荆浩、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关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的生活景物,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论者谓其晚年成就,较之荆浩更能青出于蓝,是荆浩画派的有力继承者,与荆浩并称为荆关。关仝传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等。

    《山溪待渡图》描绘大山下水滨有人待渡,画中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气象壮伟荒寒,与宋人论述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关)仝能一笔而成”(《五代名画补遗》)的风貌相似。《关山行旅图》画深秋季节荒山中的野店行旅,勾皴简括有力,景物高深,虚突富有变化,穿插各种人物活动,使画面更富生活气息。

    艺术风格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画中有其《秋山图》《江山渔艇图》《春山萧寺图》等94件。传世作品有《山豀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等。《山豀待渡图》描绘大山下水滨有人待渡,画中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气象壮伟荒寒,与宋人论述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关)仝能一笔而成”(《五代名画补遗》)的风貌相似。《关山行旅图》画深秋季节荒山中的野店行旅,勾皴简括有力,景物高深,虚实富有变化,穿插各种人物活动,使画面更富生活气息。关仝不善画人物,画中人物多请胡翼代为绘制。胡翼,字鹏云,五代画家,主要活动于后梁之际,善画佛道人物,也能画楼台车马,亦精于摹古。

    关仝的画风对当时及后世均有很大影响。北宋著名画家郭忠恕,早年就师事关仝,不仅气势宏伟,其笔法也不落俗套。此外,关仝的弟子还有王士元、刘永、王端等。王士元是汝南宛丘人,古人说他无一笔无来处,画精微,只是缺乏深山大谷烟霞之气。刘永是开封人,曾习诸家山水,一日见到关仝的画,大为感叹:“此乃得名至艺者乎?向所谓登泰山而小鲁。”于是专法关氏,果然登堂入室。王端字子正,山东人。山水得关氏之要,曾在大相国寺画过壁画,又善写肖像,宋真宗很欣赏他。刘永、王端皆有四时山水传于宋世。元代无锡画家倪云林,本属江南山水画派,但也从关画中吸收了皴笔横竖交接、层层相叠的画法,并将关画的中锋为主改为侧锋为主,成为一种新的皴法——折带皴,用于表现太湖沿岸的坡石,从而完成了倪氏的典型风格特征。

    人物称号

    北宋人将他与李成、范宽并列为“三家鼎峙”,具有很大影响。

    生活背景

    唐末,黄巢起义因遭镇压而失败,藩镇割据的形势更加严重起来。唐朝政权倾覆以后,出现的五代十国分裂是藩镇割据的连继。五代十国是在黄河流域,以开封为都城(曾一度在洛阳)前后共有五个朝代(梁、唐、晋、汉、周);同它们并存的是分散在长江上下游的十个国家,其中以西蜀、南唐和吴越较重要。此外,北方契丹族建立了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了西夏。五代十国出现新的政治中心,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经济中心的东移与南移和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也反映了外族侵入形势的严峻。

    五代的美术,在绘画创作的方面大多在中原、西蜀、江南三地区内进行。中原地区,由于长时期的战乱和契丹入侵,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只有到五代后期(后周柴荣)才逐渐安定下来。五代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创造了大地山川雄伟壮丽而又富于人情味的景象,这种伟大的记录,正是古代山水画史的一个进步。在这类画面上,它不仅包含了对于人的劳动创造的赞美,还形象地印记着人的活动所发挥的不可缺少的组织结构作用。正如画理上所述的一种美的创造性再现,无不具有“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之胜境的决定性因素。唐末五代的山水画家荆浩和他的追随者关仝对我国山水画艺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是古代重要画家之一。由于关仝与同时代其他山水画高手对山水审美内涵的开拓,他们亲临踏勘,通过艰苦跋涉,面对自然的写生和加工后的概括提炼,才使这种类型的全景山水画风得以确立,并走向成熟。关仝继承并发展了荆浩开创的北方山水画派雄风,已成千年宗师,不愧同为划进代的杰出画家。

    山水画从五代开始,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一种有独特意义的样式,也有了稳固的地位。山水画与花鸟画一样,也成为展示人们精神世界的有力的凭藉。荆、关、董、巨等人创造了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而成为山水画中的优秀范例。

    艺术特色

    工画山水,早年师荆浩,刻意力学,晚年有出蓝之誉。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使其见者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之状。笔法简劲,气势极壮,石体坚凝,山峰峭拔,杂树丰茂,有枝无干,时称“关家山水”,与荆浩并称“荆关”。

    作品综述

    关仝的传世作品有《待渡图》《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等。取景多是山势雄伟的大山和深山,构图丰富,形象真实。

    作品介绍

    《待渡图》带有鲜明的北方特色,巍峰耸立,气势堂堂;远山迷朦,意境幽深。关仝绘画在取势造意上豪放非凡。此图大山作正面主峰突危,山势直立,占据整图 1/2画面,相当稳定。这种构图方式在古代早期山水画中常见,而最忌讳的是景物的对称。作者将主体大山布局于画面右上侧,其他厚重的景物集中在画面的左下侧,取得了均衡变化的效果,稳定中求危势,峻拔中取墩壮,整幅画面丰盈饱满。画中堂堂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气象壮伟荒寒,用笔刚健有力,显示出山石的坚实质感。所画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与宋人论述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关仝)能一笔而成”的风貌相似。

    根据另轴各名家的多幅题跋可推断,此幅《关仝待渡图》描绘的是一幅夕阳西下的傍晚美景。早期山水画还常常安置人物活动于山水之中,而且适当表现以简单的情节点化主题。《待渡图》构图紧凑,勾皴简括有力,景物高深,虚实富有变化,穿插其中的水滨有人待渡的场景,使画面更富生活气息。岸边五个待渡者一边寒暄,一边翘首以盼小船靠岸,挑担者似乎刚到岸边,肩上的担子还未来得及卸下。一位头戴斗笠的船翁弓着腰奋力撑杆,小舟径直朝岸边划来。对岸,依山而建的楼阁相互掩映,吸引了不少文人义士,待渡者似乎也正欲返回楼阁中。这一处人物和场景的呼应,充满着纯朴的山区生活情趣,赋予了山水浓厚的人情味。足见关仝驾驭复杂的山川景物、布局构图以及刻画生动的艺术表现能力。

    《关山行旅图》

    五代 关仝 绢本水墨 浅设色 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题跋:

    赏鉴跋: 王铎题 :关仝画多纵横博大,旁若无人,此帧精严,步骤端详,或其拟项容郭恕先诸家欤?文荪博学好古,珍若天球,不可轻亵也,王铎为文老亲家翁,乙丑十二月初三日。

    钤印:

    收藏印: 悦生图书、天历之宝、明内府、明晋王府及清安岐诸收藏印

    著录书籍:

    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著录。

    简要介绍:

    绘峰峦高耸,兀石丛立,山峰迭起,峡谷溪流,渐远渐深,于山腰的杂树中,有飞檐朱栋的古寺一座。山门外是一条盘山而下的道路,道中有两人顺着台级向上攀登。山脚下一座板桥横跨河流,桥上还有行人。在桥左端悬崖根与河滩交接处铺有一条栈道,并有几匹驮马从栈道上走来。下方茅舍商店,商贾往来,停骏驻游,鸡犬相闻,极富生活气息。

    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富有节奏感。山石先勾勒后皴擦,用的是“点子皴”或“短条子皴”,笔法缜密,然后用淡墨层层渍染,故显得凝重硬朗。皴写的山石,有如“刮铁”般的坚实、质感十足,具关仝山水画的特色风貌。

    《秋山晚翠图》

    五代 关仝 绢本淡设色 纵140.5厘米 横57.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简要介绍:

    关仝师从荆浩,有出蓝之誉。人们称他的山水特点为“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时称为“关家山水”,与荆浩同为北方山水画派创始者,并称为荆关。画面正中画峭拔的主峰,山涧丛生寒林秋树,涧水悬瀑曲折而下,气势壮伟。画上无款,仅边幅上有明代王铎题语,指明为“关仝真笔”,并誉为“结撰深峭,骨苍力垕”,“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画上钤有明纪察司半印及“秘园”、“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绘重峦叠嶂,崖壁险峻,隐约间可见横跨二山之间;近处岩石巨大,石壁光滑,树木苍翠,枫叶已被染红,呈现一个美丽的秋景。此画绘图有如工笔之精细,线条粗细有别,落墨晕染自然,皴法细致灵活。

    关仝,一作关同,五代后梁画家,其所作山水有雄伟险峻之气势。

    艺术评价

    宋人认为他的山水画具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的特色,又形容其画山水形象“上突危峰,下瞰穷谷“,”石如刮铁“,树木”有枝无干“景物浑然一体,表现出北方山川俊伟荒寒的景象,令人观之”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被称为关家山水。

  •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