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欧阳通
道因法师碑明拓本册

首页 艺术名人馆 欧阳通 道因法师碑明拓本册

道因法师碑明拓本册

  • 作者
  • 收藏者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分类
    书法
  • 创作年代

道因法师碑明拓本册 简介

纸本 册(折装),册(蝴蝶装)  26x16.4 厘米

译文: 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 (道)因法师碑文并序。中台司藩大夫陇西李俨字仲思制文。奉义郞行兰台郞渤海县开国男 (骑)都尉欧阳通书。大哉乹元。播物垂象。肇有书契。文籍生焉。虽十翼精微。阴阳之化不测。九流沉奥。仁义之涂斯阐。而劳生蠢蠢。岂厌尘门。暗海茫茫。恒漂苦浪。亦有宝经浮说。锦籍寓词。驾凤升云。骖龙栖月。迹 (均)转缕。空溺志于邪山。事比系绳。讵知方于觉路。孰若训昭金口。道秘琼箱。静痡毒于三漏。拯横流于五浊。是生是灭。发莲花之音。非色非空。 (被)栴檀之简。曁乎鹤林税车 尔。涅槃之岸先登。鸟笔记言。㧾持之菀斯辟。结集之侣。扬其实谛。传授之宾。弘其妙理。 (然)则绍宣神典。幽赞玄宗。跨生肇以遐鶱。追安什而曾骛。可以声融绣□(石)。 (采)绚雕图。则于我法师。而见之矣。法师讳道因。俗姓侯氏。濮阳人也。自绕枢凝祉。纪云而锡胤。贯昴擒祥。奠川而分绪。司徒以威容之盛。垂范汉朝。侍中 (以)才晤之奇。飞芳晋牒。衣冠继及。代有人焉。祖阚。齐冀州长史。父玚。随栢仁县令。竝琢磨道德。砥锡文艺。或题舆展骥。赞务于千里。或亨鱻制锦。驰声乎一同。法师禀祐居醇。含章纵哲。覃訏之岁。粹采多奇。髫龀之辰。殊姿独茂。孝爱之节。慈顺之风。率志斯在。因心以极。年甫七岁。丁于内艰。嗌粒绝浆。殆乎灭性。成人之德。见称州里。免丧之后。乃发弘誓。而以风树不停。浮生何恃。思去发肤之爱。将酬冈极之恩。便诣灵岩道场。从师习诵。而识韵恬爽。聪晤绝群。曾不浃旬。诵涅槃二袠。举众嗟骇。以为神童。逮乎初卝。方蒙落发。于是砥行饬躬。架德缉道。箧虵能翦。心猨久制。溯流增智。望井加勤。在疑必请。见义思益。寻讲涅槃十地。洞尽幽微。宿齿名流。咸所叹异。及受具戒。弥复精苦。若浮囊之贞全。譬圆珠之朗洁。始听律义。遍讫便讲。辩析文理。综核指归。十诵之端。五篇之赜。写瓶均美。传灯在照。又于彭城嵩论师所。听摄大乘。嵩公懿德玄猷。兰薰月暎。门徒学侣。鱼贯凫集。讲室谈筵。为之嚻隘。遂依科戒。而为节文。年少沙门。且令习律。晓四分者。方许入听。法师夏腊虽幼。业行攸高。独于众中。迥见推挹。每敷摄论。即令覆讲。而披演详悉。词韵淸畅。诸方翘俊。靡弗归仰。于是遍窥释典。咸通密藏。五乘之说。四印之宗。照尽几初。言穷虑始。每抠衣讲席。隐几雕堂。举以玉柄。敷其金牒。涣乎 (冰)释。颐然理顺。延惠风而不倦。同彼淸流。譍来响而无疲。类夫虚谷。搢绅之客。慕义波腾。缁黄之侣。承规景赴。法师志求冥寂。深厌嚻滓。乃负袠褰裳。销声太岳。寑谿扃岫。飮露餐霞。树偃禅枝。泉开定水。凡经四载。将诣洛中。属昏季陵夷。法网严峻。僧无徒侣。弗许游渉。于是杖锡出山。孑焉孤迈。恐罹刑宪。静念观音。少选之闲。有僧欻至。晧然白首。请与俱行。迨至铜街。曁于金地。俯仰之际。莫知所在。咸谓善逝之力。有感斯见。非夫确至。曷以臻乎。既而黄雾兴祅。丹风起孽。中原荡复。具祸以荩。法师乘杯西迈。避地三蜀。居于成都多宝之寺。而灵关之右。是曰隩区。远接荆舒。近通卭僰。邑居隐车 尔。人物嚻凑。宏才臣彦。硕德高僧。咸挹芳猷。归心接足。及金符启圣。宝历乘时。运属和平。人多好事。导玄流于已绝。辟妙门之重键。法师以精博之敏。为道俗所遵。每设讲筵。毕先招迓。常讲维摩摄论。听者千人。时有宝暹法师。东海人也。植艺该洽。尤善大乘。昔在随朝。英尘久播。学徒来请。接武磨肩。暹公慠尔其闲。仰之弥峻。每至法师论义。肃然改容。沉吟久之。方用酬遣。法师抗音驰辩。雷惊(波注。尽妙穷微。藏)牙折角。益州揔管邓国公窦琎。行台左仆射赞国公窦䡄。长史申国公高士廉。范阳公卢承庆。及前后首僚。并西南岳牧。竝国华朝秀。重望崇班。共藉声芳。俱申虔仰。由是梁崏之地。庸濮之甿。飮德餐仁。云奔雨集。法师随缘诲诱。虚往实归。昔昙翼高奇。教阐沉犀之壤。法和通敏。道著蹲鵄之域。协时揆事。抑亦是同。考业畴声。彼则非衮。而以久居都会。情异俶真。养中晦迹。可求天解。复于彭门山寺。习道安居。此寺往经废毁。院宇凋弊。法师慨然构怀。专事营辑。若乃危峦迢遰。俯瞰龙隄。绝磴逶迤。斜临鴈水。近对靑城之𪩘。遥瞻赤里之街。云榭参差。星桥萦暎。于是分岩列栋。架壑疏基。窈窕陵空。俳佪罩景。松吟竹啸。共宝铎以谐声。月上霞舒。与琁题而竝色。仙花秘草。冬夏开荣。扰兽驯禽。晨昏度响。谅息心之胜境。毓道之净场乎。而以九部微言。三界式仰。缅惟法尽。将翳龙宫。挥兔豪而匪固。籀鱼网而终灭。未若镌勒名山。永昭弗朽。遂于寺北岩上。刻石书经。穷多罗之秘袠。尽毗尼之妙义。纵洪澜下注。臣火上焚。俾此灵文。永传遐劫。岂直迷生之类。覩之而发心。后学之徒。详之而悟道。既而淸猷远畅。峻业遐昭。遂简宸衷。乃纡天绂。追赴京邑。止大慈恩寺。与玄奘法师证译梵本。奘法师道轶通贤。德隣将圣。朅游天竺。集梵文而爰止。旋谒皇京。奉纶言而载译。以法师宿望。特所钦重。琐义片词。咸取刊证。斯文弗坠。我有其缘。慧日寺主。楷法师者。聪爽温赡。声蔼鸿都。乃首建法筵。请开奥义。帝城缁俗。具来咨禀。欣焉相顾。得所未闻。诸寺英翘。懑然祗服。咸敷师子之坐。用伫频伽之音。法师振以玄词。宣乎幽偈。同炙輠而逾畅。譬连环而靡绝。耆年粹德。旷士通儒。粉滞稽疑。云消雾荡。伏膺请益。于嗟来暮。惟法师姿韵端凝。履识淸敏。粹图内蕴。温采外融。运柔嘉以成性。体斋遫而行己。峻节孤上。夷险同贯。冲怀不挠。是非齐躅。加复研几史籍。尤好老庄。咀其菁华。含其腴润。包四始于风律。综五声于文绪。宿植胜因。恬荣褫欲。善来佛子。落采庵园。开意花于福庭。濯玄波于妙境。而贞苦之操。绝众超伦。聪亮之姿。逾今迈昔。信法徒之冠冕。释氏之栋梁乎。凡讲涅槃。华严。大品。维摩。法华。楞伽。等经。十地。地持。毗昙。智度。摄论。对法。佛地。等论。及四分等律。其摄论维摩。仍出章疏。既而能事毕矣。弘济多矣。脱屣于㝱境。栖神于净域。春秋七十有二。以显庆三年三月十一日。终于长安慧日之寺。梵宇殱良。真门丧善。悲缠素侣。恸结缁徒。即以四年正月。旋乎益部。二月八日。窆于彭门光化寺石经之侧。道俗门人。星流波委。衔哀追送。众有数千。岩谷为之传响。风云于是变色。慧日寺徒众。竝蠲邪廸妙。综理探微。保素真源。归玄正道。自法师戾止。咸共遵崇。追思靡及。情深车 尔慕。弟子玄凝等。禀训餐风。斯称上足。而以慈灯罢照。崇山无仰。循堂室而濡涕。对几巾 弗而流恸。敬于此寺。刊金撰德。气序虽迁。音尘方煽。亦犹道林英范。托绣础以长存。慧远徽猷。寄雕碑而不朽。其词曰。缅哉佛性。廓矣玄门。功昭旷劫。化拯重昏。冲仪巳谢。妙道斯存。匪伊开士。孰畅其言。于显法师。诞灵杰起。如松之秀。如岩之峙。穆穆风规。堂堂容止。行穷隐括。识洞名理。爰初纽锦。早厌樊笼。言从落饰。乃沐玄风。将超八难。即晤三空。贞图可仰。峻范弥融。鹿野微词。猴江粹典。源流毕究。奥隅咸践。法镜攸悬。信花弥阐。振岳符论。奔涛喻辩。昔在昏虐。时逢祸乱。东去戢道。西游违难。天启圣期。光华在旦。翼教崏益。腾声 (巴)汉。爰雕净境。于彼曾岑。分櫩架壑。耸塔依林。搜经缉义。篆石雕金。芥城斯尽。胜迹无侵。载奉王言。来游帝宅。慧义资演。真宗伫译。紫庭之彦。丹台之客。竝企淸仪。俱餐妙赜。沦羲 。 光。遽嗟分岸。永泣摧梁。龛留旧影。室泛残香。书芬纪蔼。地久天长。龙朔三年岁次癸亥十月辛巳朔。十日庚寅建。华原县常长寿范素镌。

题跋: 后副叶刘善渥行书题跋: 民国元年(西元一九一二年)七月十四日同吕苾筹过瓶斋获观。刘善渥题记。

后副叶谭泽闿行书题跋: 壬子(西元一九一二年)夏六十日瓶翁过白心草堂。获观记此。

印记:瓶公

后副叶谭泽闿行书题跋: 越十日借至瓶斋。以宋拓本校读再记观。瓶翁。

印记:缾斋墨缘

后副叶行书题跋: 壬子(西元一九一二年)七月十日无畏生得观。

何绍基夹片: 蝯叟题征园尚书所藏旧拓道因碑。初学书人习九成多宝。总不如习道因碑可站稳脚根。且要摹其险劲处。吾课孙辈习此。能解用意者止大孙钟曾耳。怕一住京城或致改学輭美一路。是可惜也。寿衡先生如见幸督教之。蝯叟。

封面行书签: 明拓道因法师碑。

收藏印:习是斋藏天随阁珍品(重二),心画,善化汪氏珍赏书画印,庆锡,唐越国公裔,希晋斋图书印,重子经眼,曾为汪味云所藏,汪氏东叟珍赏章,缾斋经眼,子璞,湘,林,秀琨之印,中州方似, 福 鉴赏印,(一印不辨)

欧阳通 简介

  • 欧阳通
    唐代宰相,书法家

    欧阳通(625年-691年),字通师,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代宰相、书法家,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之子。

    门荫入仕,起家秘书郎,迁中书舍人。历任怀州刺史、卫尉卿、殿中监、兵部尚书、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同平章事,册封渤海县子。天授初年,授礼部尚书,反对拥立武承嗣为太子。

    天授二年(691),为酷吏来俊臣陷害处死。神龙元年,追复官爵;工于楷书,继承父法,笔锋险峻,父子合称"大小欧阳"。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

    人物生平:

    欧阳通,欧阳询第四子。欧阳询去世时,欧阳通尚年幼,母亲徐氏抚养至殷,盼子继承父业。欧阳询书手迹,散在民间,家藏无几,徐氏不惜重价购回若干。欧阳通朝夕临摹,书法大进。

    初拜兰台郎,迁中书舍人。母亲徐氏病故,通居丧尽哀,时论称有唐60年来,朝官中居丧最严谨者。后迁怀州刺史、卫尉卿。累迁殿中监、兵部尚书、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封渤海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中国历代宰相志》)为相月余,武后欲废中宗,册立武承嗣为太子,通与岑长倩等泣谏,进折邪之说,请立睿宗为太子。言甚切,忤逆武则天。

    天授二年(691),为来俊臣陷害下狱,五毒备至,终无异词。来俊臣只好对岑长倩长子岑灵源用刑,诬欧阳通、格辅元等数十人谋反,"皆陷以同反之罪,并诛死"。神龙元年,诏追复官;还家产,立庙祀之,并荫一子官继嗣。

    书法成就:

    欧阳通工于楷,尽得父法。晚年颇自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犀象骨做管。碑刻有《道因法师碑》及《泉南生墓志》。时人称其父子书法为"大小欧阳体"。今长沙市望城县书堂山下,尚有其父子读书习字处遗迹。

    亲属成员:

    父亲:欧阳询,太子率更令。

    母亲:高平徐氏。

    夫人:安定胡氏。

    儿子:欧阳幼明、欧阳幼让、欧阳幼咸。

    孙子:欧阳璟,侯官县令;欧阳琮,吉州刺史

    书法特色:

    据《旧唐书》载欧阳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书。每遗通钱,绐云:'质汝父书迹之直。' 通慕名甚锐,昼夜精力无倦、遂亚于询"。由此可见,欧阳通的书法渊源家法,尽学父书,《述书赋》有"继美"之誉,并赞之曰:"父掌礼邦,子居庙堂,随运变化,为龙为光"。通对自己的书法亦很自负,特别是对文房四宝特别讲究,张主鷟《朝野佥载》谓其:"常自矜能书,必以象牙、犀角为笔管,狸毛为心,复以秋兔毫。松以烟为墨,末以麝香,纸必坚薄白滑者,乃书之。" 其书流传其代表作有《道因法师碑》和《泉男生墓志铭》。

    欧阳通的楷书虽出于父,但却写得更瘦硬,更挺劲,特别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富有十分浓重的隶意,这就成为他楷书的一种特色,这种锋棱的捺在书法术语中称为"批法"刘苫载《书概》谓:"大小欧阳书,并出分隶,观兰台道因碑有批法,则显然隶笔矣。"正由欧阳通善用仰势、背势和锋棱之势,故能给人的一种神采奕奕的艺术感受。

    明王世贞其书曰:"《道因碑》如病维摩,高格贫士,虽不饶乐,而眉宇间有风霜之气,可重也。"但锋芒棱角太露既促成了他的书法特色,也成为历代评论家的众矢之的,杨士奇批评他的字"少含蓄之趣",《书断》谰其书"瘦怯于佼"这与当时时代惟"君子藏器"的审美观念有关,事实上书法艺术的负格当注重于阴阳的某一方面时,势必忽略了另一方面,不管如何欧阳通的楷书矩矱森严,笔力清劲,结字雅正,意度飘逸,乃不失为一代名家。

    个人作品:

    《道因法师碑》全名为《大唐故翻经在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李俨撰,欧阳通书,现收藏於西安碑林。碑全文楷书,三十四行,满行七十三字。高312厘米,宽103厘米。为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建。碑文完整无缺,碑头雕作螭首,碑额处雕饰佛瞰,瞰下横书"故大德因法师碑"七字,是欧阳通的代表佳作。

    欧阳通楷书虽出于父,但却写得更瘦硬,更劲挺,特别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富有浓重的隶意,这在此碑帖中多有体现。此碑书法笔力遒健,险峻瘦怯,但锋芒棱角太露,这既促成了欧阳通书法的多鲜明特色,也带来了其另一方面的局限,即"少含蓄之趣"(杨士奇)。

    清何绍基称此碑"险劲横轶处,往往突过乃翁"。故临习此碑既要掌握欧阳通楷书点事谨严清劲、结字雅正、取势多端的特点,又要防止其用笔过于生硬尖锐、字形过分扁平倾倒等问题。道因法师据梁启超考《续高僧传》查无此人。故"其学业行谊,赖此碑以继"(见《饮冰宝文集》)。

  • 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各类文物珍宝约65万件,素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的说法。 ·文物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将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重要文物南迁与此。 ·分为第一展览区(主馆)、第二展览区、天下为公牌坊、至善园、至德园、张大千纪念馆等主要部分。 ·三大镇馆之宝,分别是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皆是精巧绝伦的工艺品,栩栩如生,世所罕见。

    历史沿革

    故宫建馆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下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摄政内阁总理黄郛于11月4日内阁会议中通过《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要求逊帝溥仪“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清室应“即日移出宫禁“。次日,京畿警卫司令鹿钟麟偕同警察总监张璧、国民代表李煜瀛前往紫禁城后寝,请宣统废除尊号,交出印玺、宫殿,迁出皇宫。同月6日,国务院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聘李煜瀛为委员长,会同清室近支人员,点查清宫物品。

    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12日,公布《参观故宫暂行规则》,开放御花园、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弘德殿、昭仁殿、南书房、上书房等处(即故宫中路),供游客于每星期六、日下午一至六时观览。同年9月29日,计划成立故宫博物院,于双十国庆日下午举行开幕大典。同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新开五条参观路线,对外开放。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国民政府北伐成功,接收故宫博物院,公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明定故宫直隶于国民政府,并以易培基为院长。

    文物南迁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故宫择院藏文物菁华装箱储置,为文物播迁避难预作准备。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初,日军进逼榆关,故宫理事会决定文物南迁沪上。同年2月6日起,故宫文物共13427箱又64包,计分五批启运,至5月23日悉数运达;随行迁运者,尚包由括古物陈列所、中央研究院、颐和园、内政部、国子监、先农坛等单位文物,计6194箱又8包。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即今南京博物院)于南京成立。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月,国民政府公布《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暂行组织条例》,故宫及其理事会改隶行政院;同年5月,马衡受命担任院长,开始点查存沪及留平文物。

    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12月,南京朝天宫故宫分院保存库建设完成,南迁文物遂由上海运抵南京,入库存置。

    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故宫南迁文物再分三批向后方撤退:第一批(南路)文物共80箱,自南京启运后,经行汉口、武昌、长沙、桂林,而至贵阳,继又疏散至四川巴县;第二批(中路)计9331箱,途经汉口、宜昌,抵达重庆,又过宜宾而厎于乐山;第三批(北路)凡7287箱,则经徐州、郑州、西安,以及宝鸡、汉中,抵达成都,又转运峨嵋。同年年末,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奉命西迁,并随故宫第二批(中路)西迁文物起运,循水路移赴汉口;继于次年初迁川,设办事处于新市,复向重庆大学借地,与中央研究院合建临时库房于沙坪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筹备处奉准迁赴昆明办公;随故宫博物院第二批文物西迁之藏品则运赴四川乐山。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奉令再向后方撤退,随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机关迁往四川南溪李庄。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随即准备复员;存置于李庄及乐山之文物分别启运还都,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毕事。

    抗战胜利后,故宫西迁文物依巴县、峨嵋、乐山之序,先于重庆集中,再循水路还京,全部归运工作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末结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筹备处为庆祝人文馆落成,特与故宫博物院盛大举办联合展览会。

    文物迁台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解放战争形势逆转;同年11月10日,故宫常务理事朱家骅、王世杰、傅斯年、徐鸿宝、李济、杭立武等与翁文灏理事长集议,主张择精品运台;另朱家骅先生建议迁运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图书,傅斯年先生则提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文物随同搬迁赴台。同年12月初,中央博物院理事会集议,通过选择最精品运台,其余藏品亦应尽交通可能,陆续迁运。当月21日,故宫第一批文物32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212箱装入海军派遣之中鼎轮,运抵基隆。同时装船迁运者,尚包括中央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图书馆、外交部之文物、图书、条约档案,共240箱。

    1949年1月6日,载运第二批文物之招商局海沪轮启动;除故宫文物168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486箱外,亦包括中研院史语所、中央图书馆、北平图书馆之文物、图书、地图,计1336箱。同月30日,负责输运第三批文物箱件之海军昆仑号运输舰启航,内装故宫文物972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54箱、中央图书馆122箱。

    各机关箱件抵台后,除中央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文物箱件留存杨梅外,皆贮置于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台中糖厂仓库。

    1949年8月,“行政院”为应战时环境,特暂将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图书馆等单位合并为“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简称联管处),由“教育部”统摄。

    1950年4月,联管处设于台中雾峰北沟之文物库房完工,全部迁台文物入库存贮。同年5月,台湾行政部门改组故宫博物院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理事会”,成立共同理事会,代行两院理事会职权。

    1953年3月,联管处就北沟库房附近山地开建小规模山洞,备必要时将最精文物存入。

    1954年9月,历时四年之迁台文物点查毕事;文物虽经战时水陆辗转迁徙流离,惟损伤极少。

    台北建馆

    1956年12月,北沟陈列室落成,

    1957年3月,北沟陈列室开放参观。

    1959年,国民党高层决议在台北外双溪兴建“台北故宫博物院”,择此乃因临近市区、可开凿防空洞储藏文物、提振国际观光与教育,以及结合政治军事计划等因素。

    1961年,王大闳提出的“国际式”建筑方案获选,但却因未获主政者的共鸣而未被采纳,反而是评委之一的黄宝瑜提出的宫殿式建筑方案,颇符合官方复兴中华文化精神的期待而获选。

    1961年,筹划于台北近郊外双溪兴建新馆。

    196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馆开始兴建。

    1965年8月,院厦修筑完成。同年11月12日,故宫博物院台北新馆落成揭幕;当日展出之法书、名画、铜器、织绣、瓷器,以及玉器、珍玩、图书、文献等各类文物,共1573件,分置于六间陈列室、八处画廊。次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0000平方米,由中央园林与步道、博物馆正馆建筑、文物储藏山洞与廊桥3个部分所组成,其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筑的宫殿式建筑,设计者称之为“北平午门”意象。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屋顶则采用绿色饰金黄色收边之琉璃瓦“盈顶”形制,风格清丽典雅。依山傍水,气势宏伟,碧瓦黄墙,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宫殿色彩。

    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二、三层为“器字形”平面格局的展厅,黄氏将其比拟为“五室制明堂”;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在第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离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长180米,高、宽均为3.6米,分隔成许多小库房,中间为通道,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

    馆藏文物

    截至2021年4月30日,总计698854件/册文物,其中铜器6241件,绘画6744件,陶瓷器25595件,法书3741件,玉器13478件,法帖495件,漆器773件,丝绸308件,珐琅器2520件,成扇1882件,雕刻666件,印拓900件,文具2379件,善本书籍216507册,钱币6953件,档案文献395551册件,杂项12495件,织品1626件。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档案2万多片,其收藏的甲骨档案数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机构的第二位;瓷器2万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其收藏的中国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馆中较精、多的;铜器1万多件,包括历代钱币,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龙纹盘、兽面纹壶、西周毛公鼎、战国牺尊等;玉器5万多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闻名海内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镶玉如意等;书画真迹近1万件,其中有从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张宏的《华子冈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部长卷,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苏东坡的《寒食帖》等;善本古籍有近2万册,包括中国仅有四部的《四库全书》较完整的一部;明清档案文献近40万件,其中有清朝历代皇帝(石+朱)批奏折、军机处档案、清史馆档、实录、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见的满文老档40巨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来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紫禁城、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和国子监等多处皇家旧藏之精华,还有来自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余件。难怪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这一说法。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来宋至清历朝皇帝推祟艺术、广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万件,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

    展开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