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画馆
陶瓷馆
热搜榜
搜全站
下载App
退出登录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或已过期
登录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或已过期
用户已注册
注册
注册代表同意
《用户协议》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或已过期
登录
新用户登陆即注册账号,登录即代表同意
《用户协议》
账号或密码错误
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梁鼎芬
行书
首页
艺术名人馆
梁鼎芬
行书
行书
作者
梁鼎芬
分类
未分类
创作年代
未知
行书 简介
梁鼎芬 简介
梁鼎芬
晚清学者
梁鼎芬(1859—1919),晚清文学家、藏书家、诗人,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字星海,一字心海,又字伯烈,号节庵,别号不回山民、孤庵、病翁、浪游词客、葵霜、藏山、藏叟等;室名有耻堂、葵霜阁、栖凤楼、抗愤堂等。
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后应张之洞聘,主讲广东广雅书院和江苏钟山书院,为《昌言报》主笔。辛亥革命前有反帝主战思想。后任爱新觉罗.溥仪的老师,被授予“毓庆宫行走”。诗词多慷慨愤世之作,与罗惇曧等人并称“岭南近代四家”。
生平简介
梁鼎芬少失父母,寄养姑家。曾就学于五品卿菊坡精舍院长陈澧门下,并得其舅翰林院编修张鼎华教诲。光绪三年(1877年)18岁时中顺天乡举人。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娶湖南龚姓才女为妻;光绪九年(1883年)授编修。性刚直,屡劾权贵。在中法战争中,北洋大臣李鸿章一味主和,梁鼎芬弹劾李鸿章六大可杀之罪,指责李鸿章与法国议约时在中越问题上处理失当。梁鼎芬却因此疏开罪慈禧,以“妄劾”罪,被连降五级,到太常寺去做司乐小官,自镌一方“年二十七罢官”小印,愤而辞官。出京时付托妻子与文廷式,后来文龚二人有染。
南归后任广东惠州丰湖书院院长。适张之洞督粤,聘其为肇庆端溪书院院长。翌年,广雅书院开馆,梁鼎芬又受张之洞之聘,任广雅书院首任院长。后一直得到张之洞赏识与庇佑,张之洞调任湖广、两江总督,梁鼎芬皆主讲于两湖书院、南京钟山书院。梁嗜食鱼翅,张之洞举办宴会时,必准备鱼翅一大盘给他大快朵颐。张之洞死后,梁鼎芬亲往送葬至南皮。一路上痛哭失声,响彻云霄。送殡完毕后,梁在张宅门前徘徊多时,不忍离去。文廷式死后,前妻龚氏生活拮据,梁鼎芬送她三千两银票。
辛亥革命后,闲居上海,以遗老自居。曾在陈宝琛的推荐下,做过溥仪的老师。后又积极参加张勋复辟活动,复辟失败,梁鼎芬病忧交加,于1919年11月14日在北京病逝,葬在崇陵右旁的小山上。临终前,他遗言不可刻其诗集:“今年烧了许多,有烧不尽者,见了再烧,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出也。”卒后由亡清赐谥“文忠”。
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丰湖书院建楼三楹,名“丰湖书藏”,使书院藏书有4万余卷,是广东著名的书院藏书之一,并订有《丰湖书藏四约》,其他各书院也纷纷仿效建有藏书楼。他捐书给镇江“焦山书藏”藏书有1092部。光绪末年,湖北省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的相继建立,使他产生了建立公共图书馆的想法,于1911年在家宅广州大东门内榨粉街93号太史第成立“梁祠图书馆”,所藏者十之八九为旧学书,十之一二为新学书。订有规程23条及观书、抄书、借书、读书、捐书约,开放给各地学堂学生使用。他的私人藏书亦达10余万卷,藏书处有“葵霜阁”、“千钩堂”。藏书不重宋元旧椠,而以丛书、清人文集、地方志较多,尤以湖北的方志尤为详备。史传他拒绝收藏袁枚、龚自珍的作品。藏书楼名颇多,有“栖凤楼”、“毋暇斋”、“寒松馆”、“敝牛斋”等。1919年梁鼎芬去世后,其子将所存藏书二万余册,捐给了广东图书馆(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其数量相当于当时省馆藏书总量的两倍。
梁鼎芬生平喜读书,性嗜酒,擅长书法诗文,与张之洞、陈三立、康有为常有诗书往来。诗词多慷慨愤世之作,与罗惇曧等人并称“岭南近代四家”。有《节庵先生遗诗》及续编、《节庵先生遗稿》及剩稿、《节庵先生扇墨》等行世。
书法特色
梁鼎芬书法初学柳公权、饶爽健刚劲之气。中年后兼取法黄山谷、褚登善,细筋入骨,撇捺加长,笔道细而劲,极富创造性,风骨棱棱,颇如其人。近代简经纶评介其书法:“秀雅绝伦。”(见《琴斋论书》一文载《广东文物》)。王森然对其诗评介:“工于为诗,清辞丽句,机抒自秉,非近代摹宋诸家所及”,又评其书:“先生书体,早年近黄、柳,中年自成一家,晚年以写崇陵全徽碑,豪迈变为谨饬矣”(见《近代名家评传》)。麦华三评其书:“笔力则力透纸背,而墨彩则凸出纸上,透逸之气,扑人眉宇,匪唯用笔之精,兼得用墨之妙”(见《岭南书法丛谈》一文载《岭南书论》上卷)。陈永正以为:“梁氏书法,最佳者仍是他的信札,随意写成,流利飘逸,行书中有草意者尤为杰出”(见《岭南书法史》)。观其作品,用笔多用侧锋入,斩钉截铁,起笔干净利落,精熟练达,瘦劲古雅。晚年曾留下“我生孤苦,学无成就,切皆不刻”、“今年烧了许多,有烧不尽者见了再烧”、“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世也”的多次遗言,故其真迹传世甚少。
与张之洞
1888年,张之洞创建广雅书院(即现广东省广雅中学),梁鼎芬为广雅书院第一任校长。1895年康有为欲在上海创强学会时,张之洞也正苦于寻求救世之道。因此,深知张之洞心思的梁鼎芬极力促成张、康合作。是年11月康有为来到江宁。此时,张之洞正因次子溺死而伤痛不已。梁鼎芬为替其排忧,生出一策,劝张之洞与康有为谈书论说“藉以排遣”。经梁鼎芬牵线,康有为在江宁居20余日,与张之洞隔日一谈,每至夜深,从而得以“合请香涛为发起人”,促成张之洞慨然应允捐资银两作为会费。
梁鼎芬还极力促成张之洞支援、赞助《时务报》创刊。上海强学会成立不久,即受北京强学会牵连而停办。1896年1月20日,顽固守旧人物杨崇伊弹劾北京强学会“植党营私”,专门贩卖西学书籍,北京强学会因而被查禁。张之洞闻之恐受牵连,立即电嘱停办上海强学会。但维新人士并未就此放弃维新变法宣传。黄遵宪与汪康年欲筹办《时务报》。为谋求张之洞支援,他们屡次致函梁鼎芬求援。为开报馆事梁鼎芬鼎力相助,“屡向南皮言之”,最后促使张之洞支援《时务报》,使得该报于1896年8月9日创刊,亦使张之洞救国心志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释怀。
但梁鼎芬毕竟不是维新派。对待维新,他与幕主张之洞态度基本相同。他试图将维新活动纳入“中体西用”的洋务轨道,于是他又成为张之洞干预《时务报》的中介人。在《时务报》刊行过程中,梁鼎芬总是“严加匡正”。对与“中体西用”洋务纲领相契合者,表示欲作“楹贴”予以称赞;对越出“中体西用”轨迹的,则极力抑压。当1897年11月梁启超在《时务报》刊发《变法通议》大倡民权时,他则警示汪康年“民权文字亦不佳,千万不可动笔”,并责问汪“弟自云不附康,所以至是?”要求汪康年“处华夷纷杂之区……当存君国之志,勿惑于邪说,勿误于迷途”。
1898年康、梁组织保国会后,顽固守旧派诋毁排斥之势日盛,帝后党争如箭在弦。几经政治风雨的张之洞谙熟政局,因而深恐自己被人揭露与维新派的关系,急欲表明在政治上忠于慈禧而有别于康、梁的心迹。但他又犹豫不决,便向梁鼎芬谋求对策。梁鼎芬审时度势,认为“康梁必败”。因此,他劝张明确划清与维新派的界限。
在梁鼎芬的谋划下,张之洞便将那提倡变法的《强学篇》大加修改,易名为《劝学篇》,其内容以忠君爱国、尊经守道为说教,隐示新法不可行、旧法不可变之意。随后,梁鼎芬、朱一新等又将书中忠君卫道部分加以检注,重编成册,而后收入《翼教丛编》,成为反对维新之代表作。又将《劝学篇》精缮成册进呈慈禧御览,表示反对变法之态度。可见,张之洞《劝学篇》的问世与梁鼎芬的影响不无关系。
此间,张之洞还欲创办自己的舆论阵地──《正学报》,“以昌明正学,宏扬圣道”,表其忠君卫道立场。张之洞将重任委于梁鼎芬。梁鼎芬不负张之洞厚望,以笔代刀,口诛笔伐康党为“无父、无君、无人理之逆犯”,其疏劾维新志士的文章“词气壮厉”,忠君情切,被“合刊千本,分散两湖人士”,颇有影响力。梁鼎芬的所作所为,使张之洞在戊戌政变的风波中站稳脚跟。
义和团运动时期,梁鼎芬又促成张之洞镇压自立军起义。1900年春夏之交,当北方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时,张之洞门生、维新派唐才常等领导自立会成立自立军,准备发动起义。在对待自立军问题上,起初张之洞态度暧昧。当时,唐才常托人劝告张之洞接受自立军的拥护,宣布两湖独立,张之洞观望形势,不表态,也不干涉。梁鼎芬惟恐张之洞“心慈手软”,而“与佛尘合作”,故针对此事致函张之洞,以忠孝之道警示“祸将不测,看此举动,明系合伙同谋,妄思欺夺君权,破裂孔教……杀贼报国,肃清海宇,功有专属,责有专归,此等大事,当语仁公,首先料理。”并悚以危言,若“隐忧于私室,不能昌论于公廷,徘徊一月,缠绵千语,计尚未定,贼已渡河,此时纵有百部守约书,百处正学报,百间武备学堂,于事已恐无济。”为达到说服的目的,梁鼎芬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在梁鼎芬的苦劝下,张之洞审时度势,于1900年8月22日,在英国人配合下逮捕了唐才常等人。紧要关头,梁鼎芬又协助张之洞作出决策,使其在晚清政局的风雨飘摇中稳如磐石。总之,在张之洞宦海生涯中,梁鼎芬推波助澜,挡风遮雨,尽其能事,力助张之洞度过晚清政局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因此,他不愧为张之洞身边智囊中最为得力的幕僚之一。
1892年张之洞在湖北创建两湖书院,遂邀梁鼎芬出任史学分教,主讲中学。自此,梁鼎芬与张之洞几乎形影不离,成为张之洞创办近代教育的得力助手。1894年张之洞代刘坤一署两江总督,复聘梁鼎芬任钟山书院山长。1895年底,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梁鼎芬亦辞别钟山书院随之到湖北。湖北是张之洞悉心经营之地。自1889年任总督一直到1907年进京,张之洞督鄂近18年之久,其中尤以办教育功绩最为卓著,而梁鼎芬正是最得力的助手。张继煦在谈到张之洞督鄂时说,“惟鼎芬之于学务,……公实倚之”。
在梁鼎芬的努力下,两湖书院被改造为培养通经致用人才的新式书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均突破八股制的旧式书院风格。他负责制定的《两湖书院章程》则成为近代新式书院的范本。书院所聘教员皆为新旧学兼习的饱学之士,如经学教员易顺鼎,史学教员汪康年、杨锐,文学教员杨守敬等,都是旧学各有专长,新学亦有素养者。
1902年,梁鼎芬又对两湖书院进行改造,更名为两湖高等学堂,课程调整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学、理化学、财政学、兵事学等八门,使两湖书院演变为包括文、理、法三科的高等学堂,开两湖大学预科学堂设立之先河,为清末地方书院改制提供了借鉴。梁鼎芬还辅佐张之洞筹办农务、工艺、军事等各类专业学堂。1896年他辅佐张之洞创设武备学堂,次年又筹设农务学堂。在兴办各类新式学堂的过程中,鉴于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中学师资更为匮乏的状况,1902年,张之洞在武昌城东宾阳门以南创设了第一所湖北师范学堂,梁鼎芬出任监督,具体负责学校一切管理事宜。在师范学堂,梁鼎芬除设置普通课程外,还增加了教育学、卫生学、教授法和学校管理法等学科,并以东路小学堂附属其旁,作为师范生的实习场所,湖北师范教育初具近代规模。
1904年,为进一步缓解各处学堂急缺教员的问题,梁鼎芬督同胡钧等将两湖高等学堂(原两湖书院)改建为两湖总师范学堂,分设优级师范和初级师范两等,将两湖总师范学堂建成可容纳1200多人、具有近代学校性质的师范学堂。学校建成后,梁鼎芬被张之洞任命为学校监督,悉心秉承张之洞意旨,“以修行为基,以求实为主”,竭尽全力培养“读正史”、“崇正学”,志在挽救中国贫弱的育人之师。在张之洞与梁鼎芬的共同努力下,两湖总师范学堂培养出大批具有近代文化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普及近代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梁鼎芬还协助张之洞开展近代留学教育事业。1898年,他助张之洞实现派吴禄贞、吴祖荫等20人赴日本学习军事一事。1899年他们将12名学生派往日本学习农、工、商。1902年7月,又将30名师范学生派往日本。对倡办游学二人不遗余力且乐此不疲。在致汪康年的信中,梁鼎芬说:“游学东洋学生,已派20名。写信之日到,一切甚费心力。与南皮合办成此一事,……当一快也。”其欣慰之情跃然纸上。
梁鼎芬与张之洞共同创办了近代军事教育。1902年,他与张之洞商议在湖北创武高等学堂二所,一所“募德国教习三员教之”,分设战法、舆地、测绘、军械、炮队学等10门学科;另一所“略仿日本户山学校,专取在营已有阅历之武职官弁队目,而又文理明顺者充选,使之研求学术,增进智略,募日本教习五员教之”,设课目13门。他们力图通过对军事人才的培养,整饬落后废弛的武备,提高清军战斗力,从而拯救衰颓在即的清王朝。
1904年,梁鼎芬担任张之洞所创新军营务处首席提调。湖北新军的成长与他的苦心经营息息相关。他“以一身兼新军训育统领重任”,领导新教育,于新军之孕育养成,为功至伟。张之洞、梁鼎芬经办新军本来是希望维护朝廷统治。但事与愿违,湖北新军恰恰是推翻清王朝的中坚力量。因而梁鼎芬“实亦间接有助于辛亥革命”。
梁鼎芬还是张之洞改革旧式教育体制的高参。1902年,张之洞在湖北省成立全省学务处,主管全省公、私立大、中、小学堂及留学事宜。梁鼎芬即担任学务处文学堂总提调,具体掌管全省文学堂教育行政管理,负责制定与检查各学堂的课程、学生毕业年限、教职员的任用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相当于省教育厅一级的管学机构。1904年,张之洞在文武学堂总提调之上设学务处总提调一职,又让梁鼎芬担此重任,全权负责管理湖北全省教育工作。梁鼎芬对自己和张之洞开创的教育业绩颇感自豪,曾自题门联“楚材必有用,教成君子六千人”。
张之洞更是充分肯定梁鼎芬的教育功绩,称其“学术纯正,待士肫诚,于教育事体,大纲细目擘画精详,任事多年,勤劳最著”,并请求朝廷赏加二品衔,以示鼓励。
再入庙堂之高的梁鼎芬仍操守如旧,并不看重头上这顶乌纱帽,更不因早年“建言获罪”而却步。先具折奏请化除满汉界限,继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宫觐见皇上和太后,当面弹劾慈禧晚期宠臣,指斥庆亲王奕劻“通赇贿”,“请月给银三万两以养其廉”。同时,梁鼎芬还弹劾直隶总督袁世凯,说他“权谋迈众,城府阻深,能陷人又能用人”。
连张之洞最初也不知有此疏,闻而叹息,惧受牵连也。果然,忠心不得好报,再度被激怒的慈禧下诏“诃责”,梁乃“引疾乞退”,以江苏镇江焦山海西庵为清静之地,与世隔绝,闭门读书。
光绪卅四年(1908),皇帝和太后先后死去,梁鼎芬“奔赴哭临,越日即行”。当时,张之洞已以军机大臣入阁管理学部事务,但其并不前往拜谒而求进身。第二年张之洞死,梁鼎芬闻之亲往送葬直至原籍南皮。至武昌革命党人举事,梁再入北京,得到直隶总督陈夔龙的推荐,又奉命以三品京堂候补。不久,奉派为广东宣慰使,其时南方正燃烧革命烈火,梁鼎芬无法赴任,乃两度前往梁格庄清西陵,叩谒光绪皇帝的暂安之殿,在梓宫前“瞻仰泣涕”,为表达其景仰思念之情,还在寝殿外面露宿。然而,直到宣统皇帝退位,其候补身份,也未获实授。
清史文载
梁鼎芬,字星海,广东番禺人。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法越事亟,疏劾北洋大臣李鸿章,不报。旋又追论妄劾,交部严议,降五级调用。张之洞督粤,聘主广雅书院讲席;调署两江,复聘主锺山书院;又随还鄂,皆参其幕府事。之洞锐行新政,学堂林立,言学事惟鼎芬是任。
拳祸起,两宫西幸,鼎芬首倡呈进方物之议。初以端方荐,起用直隶州知州;之洞再荐,诏赴行在所,用知府,发湖北,署武昌,补汉阳。擢安襄郧荆道、按察使,署布政使。奏请化除满、汉界限。三十二年,入觐,面劾庆亲王奕劻通赇贿,请月给银三万两以养其廉。又劾直隶总督袁世凯“权谋迈众,城府阻深,能谄人又能用人,自得奕劻之助,其权威遂为我朝二百年来满、汉疆臣所未有,引用私党,布满要津。我皇太后、皇上或未尽知,臣但有一日之官,即尽一日之心。言尽有泪,泪尽有血。奕劻、世凯若仍不悛,臣当随时奏劾,以报天恩”。诏诃责,引疾乞退。两宫升遐,奔赴哭临,越日即行,时之洞在枢垣,不一往谒也。次年,闻之洞丧,亲送葬南皮。
及武昌事起,再入都,用直隶总督陈夔龙荐,以三品京堂候补。旋奉广东宣慰使之命,粤中已大乱,道梗不得达,遂病呕血。两至梁格庄叩谒景皇帝暂安之殿,露宿寝殿旁,瞻仰流涕。及孝定景皇后升遐,奉安崇陵,恭送如礼,自愿留守陵寝,遂命管理崇陵种树事。旋命在毓庆宫行走。丁巳复辟,已卧病,强起周旋。事变忧甚,逾年卒,谥文忠。
作品选摘
对联
五老峰前松有鹤;
百尺楼上人如龙。
——贺湖南巡抚陈宝箴七十寿
行人看尽东西水;
我佛能谈南北朝。
——赠钲江焦山寺僧云帆
能论佛法先无我;
解说儒书尚有人。
——赠焦山寺僧鹤洲
运甓习勤,当念陶公栽柳意;
同舟共济,敢忘士雅渡江心。
——代湖广总督赵尔巽题官厅
往事忆觚棱,身别修门二十载;
新阳尽桃李,教成君子六千人。
——主讲湖北两湖书院时题宅门
画杨震像于室中,四知自凛;
置越王胆于座上,一息尚存。
——题武昌府署
三见快园花,小住都欣春满户;
多栽武昌柳,他年或有客题诗。
——题武昌盐法道署快阁
相聚海东头,举足便为孔巢父;
望断玉峰影,前生傥是顾宁人。
——挽于式枚
徐园壬子春,同拾落花齐下泪;
江亭甲辰晦,独寻芳草一招魂。
——挽麦孟华
密策释兵权,报国同心知我最;
归魂恋亲草,题图无句负公多。
——挽瞿鸿禨
零落雨中花,春梦惊回栖凤宅;
绸缪天下事,壮心销尽石鱼斋。
——题武昌夫人居处栖凤斋,石鱼斋为梁读书精舍名
诸葛君在隆中,才兼文武,谓之博雅;
胡安定教学者,爱若子弟,有如父兄。
——题武昌师范
力学通汉宋,为政贯中西,一代大师成相业;
其心质鬼神,其才兼文武,九州正论在人间。
——挽张之洞
升沉由天,毁誉由人,叹一代奇才,沦落至此;
寤寐于朝,醒醉于世,想平生风仪,凄怆何如。
——挽张佩纶
甲申之捷,庚子之电,战功先识孰能齐,艰苦一生,临殁犹闻忠谏语;
无邪在粤,正学在湖,讲道论心唯我久,凄凉廿载,怀知哪有泪干时。
——挽张之洞
诗作
【斋中读书】
圣人去我远,存者六籍纷。遗迹非口授,从生观甚勤。
往往一师说,反复万口云。吾闻易蛊象,育德而振民。
苟徇所不屑,戈矛已相因。前有千年书,后有万载人。
何以立天地,上答君与亲。愿持白日心,光明照星辰。
为学如登山,来万陟者仅。徐行必无踬,阔步不到峻。
所蔽有厚薄,开塞岂田刃。荀卿善言解,性恶惜未慎。
刚决与果敢,道乃日月进。仁义奉孔孟,耿介尊尧舜。
悠悠总不济,百年亦何迅。
【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乞病纪恩】
多病光阴负罪身,天恩今许作闲人。堂堂千载蹉跎去,了了余生涕泪新。
草木力微安得疗,江湖心远更相亲。衰年那有酬知日,归种山田算一民。
【赠徐赓陛】
足茧风尘鬓有丝,政行井邑口成碑。众人欲杀我何忍,作吏能狂斯已奇。
枉使郅都称酷吏,愧推王弼作经师。驱谗雪谤终何补,不待他年负子期。
【出都留别往还】
凄然诸子赋临歧,折尽秋亭杨柳枝。此日觚棱犹在眼,今生犬马竟无期。
白云迢递心先往,黄鹄飞骞世岂知。兰佩荷衣好将息,思量正是负恩时。
【重至长沙写哀】
浮世蓬根不道怜,秋怀到此更追牵。再寻旧巷悲回辙,独泫愁春泪彻泉。
报国未能伸志事,沈湘空自梦婵娟。翦镫暗记当时话,身是孤儿十九年。
梁鼎芬墨菊轴
梁鼎芬行书诗轴
正书七言联
行书七言诗
相关作品推荐
花鸟图
高清
李迪
汉 三公镜
高清
不详
漓江
高清
白雪石
龙舟夺标图
高清
花鸟图册6帧
高清
胡九思
陈佩秋俞云阶书法鸭子图轴
高清
陈佩秋
七言律诗
高清
张雨
菊图(对幅之右)
高清
陈子和
艺术名人馆
时代:
当代
近现代
清
明
元
宋
辽、金
隋唐五代
南北朝
魏晋
汉
秦
排序:
热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苏轼
马远
赵佶
范宽
李公麟
黄庭坚
米芾
张择端
李唐
郭熙
夏圭
梁楷
刘松年
李嵩
马麟
佚名(宋)
李成
赵伯驹
林椿
李迪
法常(牧溪)
崔白
赵伯骕
赵构
陈居中
欧阳修
赵孟坚
苏汉臣
马和之
陈容
全部>>
书法
油画
国画
三希堂法帖
快雪时晴帖
中秋帖
伯远帖
兰亭序
仲尼梦奠帖
祭侄文稿
自叙帖
黄州寒食帖
蜀素帖
草书千字文
前后赤壁赋
草书诗帖
张迁碑
曹全碑
石门颂
冠军帖
荐季直表
急就章
出师颂
平复帖
兰亭序
黄庭经
姨母帖
鸭头丸帖
新月帖
爨龙颜碑
真草千字文
九成宫醴泉铭
孔子庙堂碑
桌球
蒙娜丽莎
拿破仑穿过阿尔卑斯山
不相称的婚姻
大宫女
盲女
雅典学院
珍珠女郎
肯特海难
希什金肖像
后宫露台
画家与女儿像
穿蓝装的小孩
自由引导人民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吹肥皂泡的少年
戴安娜的休息
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土耳其浴室
马拉之死
拾穗者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
红磨坊的舞会
拍卖奴隶
蒙马特大街冬天的早晨
日出·印象
三王来拜
垛草
包厢
晚钟
清明上河图
富春山居图
千里江山图
韩熙载夜宴图
洛神赋图
五牛图
捣练图
簪花仕女图
步辇图
唐人宫乐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挥扇仕女图
汉宫春晓图
山雨欲来图
溪山行旅图
桃花源图
潇湘图
富春山图
雪景寒林图
溪山清远图
山水清音图
蓬莱仙境图
窠石平远图
游春图
江帆楼阁图
明皇幸蜀图
雪景山水图
关山行旅图
山溪待渡图
秋山晚翠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激活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激活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
了解同样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