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阎立本
王会图

王会图

  • 作者
  • 收藏者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分类
    国画
  • 创作年代

王会图 简介

绢 卷 设色 28.1x238.1 厘米

题跋: 楷书题跋: 。芮芮国。波斯国。百济国。白题国。靺国。中天竺。狮子国。北天竺。曷槃陀。武兴国。龟兹国。倭国。高骊国。于阗国。新罗国。宕昌国。狼牙修。邓至国。周古柯。阿跋檀。建平蜑。女蜑国。

拖尾王肯堂行书题跋: 古先哲王。区分中外。重译来王。厥德乃大。成周之隆。八方会同。各以其职。来献镐宫。丕承武王。垂拱而治。爰作王会。贻法厥世。日域月出骨。桂海冰天。逾沙轶幕。叩关请前。火齐错落。浮琛沈羽。道路如织。归我天府。春王三朝。九夷宾将。庭燎晰晰。璧玉华光。削衽解辫。十百其耦。象胥舌人。傧相先后。施于后世。爰及有唐。贞观之治。洽于要荒。朝贡纷纭。服章诡异。惟天可汗。是依是庇。乃诏曲台。乃命鸿胪。乃命良工。绘王会图。咫尺滇池。跬步瀚海。狼居龙堆。灭没揜霭。丹厓铄石。黑水流澌。一幅之间。气候屡移。龟兹之乐。巴俞之舞。登于缣素。骞其欲举。昭揭邃宇

。以远休声。群公纵观。剑珮锵鸣。维图之设。有劝有戒。惇德允元。蛮夷冠带。圣皇鉴此。无怠无荒。日益月增。山梯海航。王会未书。职会莫纪。时而飏之。以对嘉祉。右余馆试王会图赞。吴君携此卷请书。聊为书之。损庵堂。

印记:王宇泰氏

引首清高宗行书题跋: 重译共球。乾隆御笔。

印记:几暇鉴赏、乾隆宸翰

清高宗签: 唐阎立本王会图

印记:乾隆宸翰

收藏印: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吴廷私印,吴廷书画之印,吴国逊

阎立本 简介

  • 阎立本
    唐代宰相、画家

    阎立本(601年—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唐朝时期宰相、画家,隋朝殿内少监阎毗之子。

    隋朝时,阎立本门荫入仕,累迁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唐武德年间,担任秦王(李世民)府库直。贞观年间,历任主爵郎中、刑部郎中,迁将作少监。绘制“昭陵六骏”和“凌烟阁”功臣图,监修翠微宫。显庆元年(656年),出任将作大匠,迁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年),检校右丞相,册封博陵县男。当时姜恪凭借战功擢任左丞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举荐名臣狄仁杰,累迁中书令。咸亨四年(673年11月14日),去世,追赠司空。

    阎立本擅长工艺,富于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兄长阎立德擅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阎毗、阎立德、阎立本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闻名于世。代表作品《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等。

    人物生平

    出身贵胄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阎立本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其外公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其母是清都公主,其父隋朝殿内少监阎毗。

    步入政途

    唐高祖武德年间,阎立本即在秦王李世民府任库直。库直是随侍帝王左右的亲信,必须由名门的亲贵子弟担任,而且必须是“才堪者”。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阎立本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少监。

    唐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建立大唐帝国的武功,命阎立本绘制其征战四方时所骑的六匹战马图样,然后雕刻于石,立于昭陵。即著名的“昭陵六骏”。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唐王朝开国勋臣,于京都长安太极殿凌烟阁绘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徵等24名功臣像,亲撰赞词,命阎立本绘像,褚遂良书赞词。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闰十月,松赞干布遣使来长安请婚,迎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命阎立本作传世名画《步辇图》,描绘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尚文成公主,使禄东赞来长安觐见太宗的画面。

    翠微寺在唐长安城南终南山中,原来为唐武德八年(625年)所建的大和宫,于唐贞观十年(636年)废。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因厌禁内烦热,命将作大匠阎立本将翠微寺再次葺修为翠微宫。

    任贤用能

    唐高宗永徽年间(649年—655年),阎立本以河南道黜陟使身份,担任对官吏考核任务时,在汴州遇到了其寻求良久的治世之才。阎立本对其说:“我是一个画家,在我心中自有想画之人与不想画之人,想画的人物中,见其第一眼便有冲动下笔的人更是少之少,而你就是极少数之人,非画不可之人。”

    而这位阎立本认为非画不可的人就是狄仁杰,当时的狄仁杰仍然是一个任职参军的小官,身份低微,但从他的眼神中搜寻不到一丝畏惧之色,极为沉着冷静,阎立本正是为其胆量所折服,阎立本事后对其近臣坦言道:“被我凝视而毫无动容之色的人,实在从未见过。”狄仁杰被擢升为并州都督府法曹,此后满身抱负得以施展,成为一代名臣。

    驰誉丹青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在大慈恩寺翻译佛经的玄奘法师,为了安置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在高宗的资助下,在大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佛塔大雁塔。唐高宗命阎立本绘大慈恩寺图式和佛像,石刻于雁塔底层的四面门楣下。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阎立德逝后,阎立本继任为将作大匠。同年由将作大匠迁升为工部尚书。

    显庆年间(656年—661年),阎立本绘画技艺也不断精进。梁人张僧繇的《醉僧图》,画得惟妙惟肖,道士们常常用这幅画来嘲笑僧人。僧众们感到羞辱,于是大家凑了几十万钱,请阎立本画《醉道士图》,这两幅画同时流传下来。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阎立本被擢升为右相,封博陵县男。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因而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阎立本迁中书令,咸亨四年十月壬午(初一)日(673年11月14日)卒。

    主要作品

    综述

    阎立本善画台阁、车马、肖像,尤其是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和风格画。他的绘画作品在《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宣和画谱》中提到的就有六七十件 。

    阎立本奉诏在太极殿凌烟阁画《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绘画作品有《秦府十八学士图》《魏征进谏图》《北齐校书画卷》《异国斗宝图》《职贡图》《西域图》《明凌列像图》《外国图》《永徽朝臣图》等,保留至今的有《历代帝王图卷》《萧翼赚兰亭图卷》《步辇图》等。除绘画外,阎立本也擅长诗文,有《僧道拜君亲仪》与《巫山高》等诗存世。

    阎立本的《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形象逼真传神,是当时名作,时人誉之为“丹青神化”。

    步辇图

    《步辇图》,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39厘米,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了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图中李世民威严而平和,端坐在宫女抬着的步辇之上,另有几位宫女为太宗撑伞、张扇。画面左边站立三人:红衣虬髯者为宫中的礼宾官员,其后身着藏服者为吐蕃使者禄东赞,最后着白袍者为内官。作者不仅再现了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更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不同身分、气质、仪态和相互关系,并具有肖像画特征。

    《步辇图》卷是鲜见的体现出阎立本绘画水平的宋人摹本。此图卷后有宋章友直(伯益)篆书题记,另有米芾等观款。书幅上钤有金章宗完颜璟,明郭衢阶、吴新宇,清梁清标、纳兰成德、清仁宗顒琰等人收藏印章。经《宣和画谱》《清河书画舫》《珊瑚网》《式古堂书画汇考》《佩文齐书画谱》等书著录。

    历代帝王图

    《历代帝王图》,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531厘米,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全图共描绘了十三位帝王形象,每位帝王旁均有榜书,有的还记叙其在位年代及对佛道的态度。画家既注意刻画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同特性和气质仪容,又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不同的环境命运,成功的塑造了个性突出的典型历史人物形象,体现了著者对这些帝王的评价。全卷用线为铁线描,衣纹、胡须等匀细而挺拔,用色浓重、晕染显著,为古画造诣的上乘之作,足可作为初唐绘画的样本。

    萧翼赚兰亭图

    《萧翼赚兰亭图》,绢本,横宽65厘米,高28厘米,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全图是阎立本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故事所作,描绘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的是萧翼和袁辩才索画,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炉上备茶;各人物表情刻画入微。

    艺术特点

    阎立本的人物画形象逼真传神,时人誉之为“丹青神话”,写实性注重个性描绘,且多取材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鉴戒贤愚、弘扬治国安邦大业。阎立本的线描画部刚劲圆润,画衣物简练粗重,设色也较前代更浓重,多用朱砂、石绿,有时还用金银等贵重矿物质材料。

    传为阎立本的作品保留到至今的有《历代帝王图卷》,就是古代画家企图表现性格特点的重要作品。画卷共包含了十三个帝王的肖像:西汉昭文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吴主孙权、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蒨、陈宣帝顼、陈废帝伯宗、陈后主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阎立本成功地刻画了这些帝王们的个人性格,画中不仅表现了对他们的了解,并且表现了对于他们的评价。

    据史书记载,魏文帝曹丕博闻强识,才艺兼备;晋武帝司马炎深沉、有度量;北周武帝宇文邕粗野强梁,但很有策略能力。隋文帝杨坚表面平和,城府极深、多猜忌。隋炀帝杨广美姿容,很聪明,但又浮夸好享受。陈文帝陈衍也是美姿容,有学识才干,很干练,这一切都和阎立本的绘画相符合。

    阎立本从拥护统一,赞美稳固的政权的立场出发描写这些帝王,这一立场符合初唐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要求。阎立本对于曹丕、司马炎、字文邕、杨坚等统一了天下,或促成了统一的趋势的帝王,除了表现出他们的个人特点外,也表现了他们共有的一种庄严气概;而陈叔宝是所谓亡国之君,阎立本则处理成以油掩口的委琐之态以表示对他的蔑视。偏安江南的其他陈朝的帝王们均缺少英雄气概,但陈蒨是一个建立基业的帝王,陈顼是一个纵容政治败坏而无办法的帝王,在阎立本的绘画中,两人有显著的不同。

    历史上的帝王们个人的行为在一定的范围内体现着历史发展,其所实现的统一与分裂、偏安等不同的政治情势对于人民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阎立本对他们的描绘密切联系着其政治作为,也就是通过了个人的性格刻划而概括广阔社会生活,这样的创作是从人物肖像画的最高水平的体现。

    阎立本力求描绘出带有特征性的细节以表现一定性格和一定精神状态,例如曹丕的锐敏的挑衅式的目光,显出十分精悍,有咄咄逼人的神气。陈叔宝两眼无神,软弱松弛。杨坚头部微颔,眼光向上平视,具有一种深沉有计谋的神情。

    此外,如胡髭,因人而有软硬、疏密的不同,头身的姿势和面部筋肉、骨骼、皮肤也显然可以看出各人的差异。皮肉有松有紧,有硬有软,有粗有细。字文邕的粗野和陈蒨的文雅,极其明显地表现出面部筋肉的不同,几乎能够令人感觉到一个是白净光细,一个是黑而粗糙。其他,如侍从有男有女,服饰器物中有的挎剑,有的执如意,也都有烘托性格的作用。

    阎立本还保持了南北朝绘画风格的若干残余,如相类似的长圆的头型,侍从占较小的比例,姿态及表情也有僵硬的痕迹,衣褶的处理的规律化,人体比例不全正确等等,这一些都说明写实的能力虽在长期的发展中得到了进步,而犹待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即使在主要的人物形象上,概念化的痕迹以及未能尽情描绘的生硬感觉也还是存在的。然而,技法上已大大发展了单线勾勒的表现能力,因描写对象而使用不同的线纹,如眼、鼻、嘴、耳、脸的轮廓、衣耦,用了粗细不同的线描,并达到了表现体积感的目的。

    人物成就

    政治成就

    《新唐书》本传讥讽阎立本“既辅政,但以应务俗材,无宰相器。时姜恪以战功擢左相,故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嘲”。因为阎立本没有什么战功,只是凭借当时被目为“应务俗材”的工程设计、丹青绘画获得高位,不能和以赫赫军功取得左相的姜恪相提并论,从而引起当时官场的讥讽。

    阎立本善画道释、人物、山水、鞍马,尤以道释人物画著称,曾在长安大慈恩寺两廊画壁,颇受称誉,《宣和画谱》所载宋代内府收藏阎氏作品,道释题材占半数以上。他又工写真,下少肖像画是为了表彰功臣勋业而创作的。武德九年所绘《秦府十八学士图》系表现秦王李世民属下的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的肖像,都是按人写真,图其形貌,画卷中对每个人的身材、相貌、服饰、年龄及神情等特征都有生动而具体的刻画。贞观十七年又奉诏画长孙无忌、李孝恭、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24功臣像于凌烟阁,成为继汉代麒麟阁、云台画功臣像之后的又一次大型政治性肖像画创作活动。

    阎立本的不少创作活动与初唐政治事件有密切关系。据记载,他画过《职贡图》《西域图》《外国图》《异园斗宝图》,都是通过对边远各民族及国家人物形象的描绘,反映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从而歌颂政权的强大。

    他曾画《魏徵进谏图》则是表现太宗时名臣魏徵敢于直谏,歌颂唐太宗善于听取臣下意见的美德,他曾画《永徽朝臣图》,系表现高宗时的大臣肖像,又画《昭陵列像图》,则是树立在太宗陵墓两侧的各族首领石雕像的设计图,可惜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阎立本在艺术上继承南北朝的优秀传统,认真切磋加以吸收和发展。从传为他的作品所显示的刚劲的铁线描,较之前朝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古雅的设色沉着而又变化,人物的精神状态有着细致的刻画,都超过了南北朝和隋的水平,因而被誉为“丹青神化”而为“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人物评价

    总评

    阎立本继承家学,又师法张僧繇、郑法士等,把魏晋南北朝以来“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绘画,逐渐推进为“焕烂而求备”的唐代绘画。其绘画道释、人物、山水无所不能,最擅长历史人物画,善于通过绘画刻划人物性格,被誉为“六法皆备” 。他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神采如生,色彩古雅沉着,笔触较顾恺之细致,人物神态刻画细致,其作品倍受当世推重,被时人列为“神品”。曾为唐太宗画《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为当时称誉。

    名人评价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①有应务之才,兼能书画,朝廷号为丹青神化。②阎(立本)则六法该备,万象不失。

    《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七》: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

    李嗣真:①《续画品录》:至若万国来庭,奉涂山之玉帛;百蛮朝贡,接应门之位序。折旋矩度,端簪奉笏之仪;魁诡谲怪,鼻饮头飞之俗;尽该毫未,倍得人情 。②像人之妙,号为中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各类文物珍宝约65万件,素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的说法。 ·文物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将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重要文物南迁与此。 ·分为第一展览区(主馆)、第二展览区、天下为公牌坊、至善园、至德园、张大千纪念馆等主要部分。 ·三大镇馆之宝,分别是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皆是精巧绝伦的工艺品,栩栩如生,世所罕见。

    历史沿革

    故宫建馆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下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摄政内阁总理黄郛于11月4日内阁会议中通过《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要求逊帝溥仪“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清室应“即日移出宫禁“。次日,京畿警卫司令鹿钟麟偕同警察总监张璧、国民代表李煜瀛前往紫禁城后寝,请宣统废除尊号,交出印玺、宫殿,迁出皇宫。同月6日,国务院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聘李煜瀛为委员长,会同清室近支人员,点查清宫物品。

    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12日,公布《参观故宫暂行规则》,开放御花园、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弘德殿、昭仁殿、南书房、上书房等处(即故宫中路),供游客于每星期六、日下午一至六时观览。同年9月29日,计划成立故宫博物院,于双十国庆日下午举行开幕大典。同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新开五条参观路线,对外开放。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国民政府北伐成功,接收故宫博物院,公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明定故宫直隶于国民政府,并以易培基为院长。

    文物南迁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故宫择院藏文物菁华装箱储置,为文物播迁避难预作准备。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初,日军进逼榆关,故宫理事会决定文物南迁沪上。同年2月6日起,故宫文物共13427箱又64包,计分五批启运,至5月23日悉数运达;随行迁运者,尚包由括古物陈列所、中央研究院、颐和园、内政部、国子监、先农坛等单位文物,计6194箱又8包。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即今南京博物院)于南京成立。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月,国民政府公布《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暂行组织条例》,故宫及其理事会改隶行政院;同年5月,马衡受命担任院长,开始点查存沪及留平文物。

    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12月,南京朝天宫故宫分院保存库建设完成,南迁文物遂由上海运抵南京,入库存置。

    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故宫南迁文物再分三批向后方撤退:第一批(南路)文物共80箱,自南京启运后,经行汉口、武昌、长沙、桂林,而至贵阳,继又疏散至四川巴县;第二批(中路)计9331箱,途经汉口、宜昌,抵达重庆,又过宜宾而厎于乐山;第三批(北路)凡7287箱,则经徐州、郑州、西安,以及宝鸡、汉中,抵达成都,又转运峨嵋。同年年末,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奉命西迁,并随故宫第二批(中路)西迁文物起运,循水路移赴汉口;继于次年初迁川,设办事处于新市,复向重庆大学借地,与中央研究院合建临时库房于沙坪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筹备处奉准迁赴昆明办公;随故宫博物院第二批文物西迁之藏品则运赴四川乐山。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奉令再向后方撤退,随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机关迁往四川南溪李庄。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随即准备复员;存置于李庄及乐山之文物分别启运还都,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毕事。

    抗战胜利后,故宫西迁文物依巴县、峨嵋、乐山之序,先于重庆集中,再循水路还京,全部归运工作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末结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筹备处为庆祝人文馆落成,特与故宫博物院盛大举办联合展览会。

    文物迁台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解放战争形势逆转;同年11月10日,故宫常务理事朱家骅、王世杰、傅斯年、徐鸿宝、李济、杭立武等与翁文灏理事长集议,主张择精品运台;另朱家骅先生建议迁运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图书,傅斯年先生则提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文物随同搬迁赴台。同年12月初,中央博物院理事会集议,通过选择最精品运台,其余藏品亦应尽交通可能,陆续迁运。当月21日,故宫第一批文物32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212箱装入海军派遣之中鼎轮,运抵基隆。同时装船迁运者,尚包括中央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图书馆、外交部之文物、图书、条约档案,共240箱。

    1949年1月6日,载运第二批文物之招商局海沪轮启动;除故宫文物168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486箱外,亦包括中研院史语所、中央图书馆、北平图书馆之文物、图书、地图,计1336箱。同月30日,负责输运第三批文物箱件之海军昆仑号运输舰启航,内装故宫文物972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54箱、中央图书馆122箱。

    各机关箱件抵台后,除中央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文物箱件留存杨梅外,皆贮置于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台中糖厂仓库。

    1949年8月,“行政院”为应战时环境,特暂将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图书馆等单位合并为“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简称联管处),由“教育部”统摄。

    1950年4月,联管处设于台中雾峰北沟之文物库房完工,全部迁台文物入库存贮。同年5月,台湾行政部门改组故宫博物院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理事会”,成立共同理事会,代行两院理事会职权。

    1953年3月,联管处就北沟库房附近山地开建小规模山洞,备必要时将最精文物存入。

    1954年9月,历时四年之迁台文物点查毕事;文物虽经战时水陆辗转迁徙流离,惟损伤极少。

    台北建馆

    1956年12月,北沟陈列室落成,

    1957年3月,北沟陈列室开放参观。

    1959年,国民党高层决议在台北外双溪兴建“台北故宫博物院”,择此乃因临近市区、可开凿防空洞储藏文物、提振国际观光与教育,以及结合政治军事计划等因素。

    1961年,王大闳提出的“国际式”建筑方案获选,但却因未获主政者的共鸣而未被采纳,反而是评委之一的黄宝瑜提出的宫殿式建筑方案,颇符合官方复兴中华文化精神的期待而获选。

    1961年,筹划于台北近郊外双溪兴建新馆。

    196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馆开始兴建。

    1965年8月,院厦修筑完成。同年11月12日,故宫博物院台北新馆落成揭幕;当日展出之法书、名画、铜器、织绣、瓷器,以及玉器、珍玩、图书、文献等各类文物,共1573件,分置于六间陈列室、八处画廊。次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0000平方米,由中央园林与步道、博物馆正馆建筑、文物储藏山洞与廊桥3个部分所组成,其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筑的宫殿式建筑,设计者称之为“北平午门”意象。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屋顶则采用绿色饰金黄色收边之琉璃瓦“盈顶”形制,风格清丽典雅。依山傍水,气势宏伟,碧瓦黄墙,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宫殿色彩。

    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二、三层为“器字形”平面格局的展厅,黄氏将其比拟为“五室制明堂”;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在第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离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长180米,高、宽均为3.6米,分隔成许多小库房,中间为通道,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

    馆藏文物

    截至2021年4月30日,总计698854件/册文物,其中铜器6241件,绘画6744件,陶瓷器25595件,法书3741件,玉器13478件,法帖495件,漆器773件,丝绸308件,珐琅器2520件,成扇1882件,雕刻666件,印拓900件,文具2379件,善本书籍216507册,钱币6953件,档案文献395551册件,杂项12495件,织品1626件。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档案2万多片,其收藏的甲骨档案数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机构的第二位;瓷器2万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其收藏的中国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馆中较精、多的;铜器1万多件,包括历代钱币,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龙纹盘、兽面纹壶、西周毛公鼎、战国牺尊等;玉器5万多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闻名海内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镶玉如意等;书画真迹近1万件,其中有从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张宏的《华子冈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部长卷,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苏东坡的《寒食帖》等;善本古籍有近2万册,包括中国仅有四部的《四库全书》较完整的一部;明清档案文献近40万件,其中有清朝历代皇帝(石+朱)批奏折、军机处档案、清史馆档、实录、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见的满文老档40巨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来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紫禁城、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和国子监等多处皇家旧藏之精华,还有来自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余件。难怪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这一说法。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来宋至清历朝皇帝推祟艺术、广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万件,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

    展开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