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吴彩鸾
韵册

韵册

韵册 简介

纸本 册(折装)  27.1x44.5 厘米

唐文宗时「女仙」吴彩鸾(活动于九世纪),相传以抄写韵书营生,因书法宽绰有余别具风格,为历代藏家所重。因此存世唐抄本韵书多托名于吴彩鸾。本册〈唐韵〉,是汇集唐代各本韵书而成,曾入宣和内府收藏。经研究复原,本册旧有装帧为传世罕见的「龙鳞装」,在古籍装帧由「卷」而「册」的演进上至为重要。书法上,流露唐代楷书工整精妙,结字宽舒与笔画厚实,当是晚唐五代抄书之代表作品。(20081012)

吴彩鸾(西元九世纪)传云:「自谓西山吴真君之女,太和末遇书生文箫,约与俱归。箫贫不自给,彩鸾日书孙愐唐韵一编,鬻以度日。如是十载,后往吴越王山,各跨一虎仙去。」 其书法结字遒丽,笔画虽小,而宽绰有余。

小楷书唐韵。据后副叶项元汴题跋。称书者为女仙吴彩鸾。彩鸾自称吴真君之女。太和年(公元八二七至八三五)中。得遇进士文箫。偕返西山自宅。并告以己为仙子。天庭以其泄露机密。罚为民妻一纪。遂与文箫双入人世间。家贫。为糊口计。彩鸾乃书写小楷唐韵出售。每部市五千钱。钱罄复书。一日间。能写十数万字。非人力可为。其后。二人相偕各乘一虎仙去。此事虽迹近神诞。然此册书法。字体丰腴宽绰。确为唐代流行之写经书体。

题跋: 幅前清高宗题跋: 希世之宝

题跋: 王仁昫序

题跋: 长孙序

本幅二十项元汴题跋: 女仙吴彩鸾。自言西山吴真君之女。太和中进士文萧。客寓钟陵。中秋夜见于踏歌场中。伺歌罢。蹑踪其后。至西山。彩鸾见萧。偕往山椒。有宅焉。至其处。席未暇煖。彩鸾据案治事。萧询之再四。乃曰我仙子也。所领水府事。言未既。忽震雷晦冥。彩鸾执手版伏地。作听罪状。如闻谪词云。以汝泄机密事。罚为民妻一纪。彩鸾泣谢。谓萧曰。与汝自有冥契。今当往人世矣。萧拙于为生。彩鸾为以小楷书唐韵。一部市五千钱。为糊口计。然不出一日间。能了十数万字。非人力可为也。钱囊差涩。复一日书之。且所市不过前日之数。由是彩鸾遂各乘一虎仙去。唐韵字画虽小。而宽绰有余。全不类世人笔。当于仙品中别有一种风度。予偶得此本。遂述其本末行实。使有所征云。墨林山人项元汴敬题。时万历壬午仲冬八日。(下押一字)

本幅二十项元汴题跋: 唐女仙吴彩鸾小楷书四声韵项元汴真赏。

收藏印:乾隆御赏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石渠继鉴,乾隆御览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征耄念之宝,古希天子(重二十一),八征耄念之宝(重二十一),太上皇帝之宝(重二十一),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宣,龢,政和,政(半印),龢(半印),御书,绍兴,乾卦(重一),贤志堂印,贤志主人,广仁殿,内府图书之印,神(重二),品(重二),天籁阁(重三),子孙永保(重一),项墨林父秘笈之印(重五,其一半印),项元汴印(重三十一),墨林山人(重二十三,其一半印),子孙世昌(重四,其二半印),墨林父,平生真赏,墨(重二十二),林(重二十二),墨林秘玩(重二十),项子京家珍藏(重五),子京所藏(重八),子京(瓢印,重九),净因庵主,檇李项氏士家宝玩(重二),寄傲,项墨林鉴赏章(重二),子京父印,子京珍秘(重四),项叔子(重一),退密,墨林父,蕉林收藏,梁清标印,蕉林秘玩,图史自娱,张镠,张粦生父记

吴彩鸾 简介

  • 吴彩鸾,生卒年不详,唐大和年间(823-825年)河南濮阳县人,吴猛之女,夫文箫。家贫,以抄书为业。此卷《刊谬补缺切韵》,元王恽《玉堂嘉话》卷二记为"吴彩鸾龙鳞楷韵",《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为"唐吴彩鸾书唐韵"。此外,史书中记在吴彩鸾名下的抄本韵书还有很多,如《切韵》、《玉篇》等。其小楷字体遒丽,用笔圆润,笔法纯熟,书写极速且精。

    人物生平:

    按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中所述,吴彩鸾是成都的一位道姑,但早此说法之前,人们已经给吴彩鸾附会了很多美丽的传说,以至于这位多才的女书法家渐渐演变成了神话中的仙女。

    唐裴铏的《传奇·文箫》里说吴彩鸾隐居在南昌附近西山,后来她从西山下来,邂逅并嫁给了贫苦书生文箫。文箫家贫不能自给,她和文箫同甘共苦,彩鸾每天写韵书一部,让文箫售以度日。居十年,各跨一虎飞升。在唐末道教学者杜光庭改编的《仙传拾遗》里,吴彩鸾又被赋予了跨虎女仙的神秘形象:彩鸾是三国时吴西安令吴猛之女。时有得道之士丁义,授吴猛以道法。彩鸾师事于丁义之女秀英,道法亦深。有金陵文箫,寄寓于洪州之帷观。八月十五日为许真君上升之日,该观士女云集,连袂踏歌,谓之"酬愿"。文箫忽见一姝,美艳非常,即吴彩鸾。其所踏歌,含以文箫名姓,且有神仙之语,歌云:"若能相伴陟仙坛,应得文箫驾彩鸾,自有绣襦并甲帐,琼台不怕雪霜寒。"文箫甚觉奇异,遂尾随其后。入松林,所居如官府,侍卫环列,文箫再三问其故,彩鸾曰:"此不可轻泄,吾当为子受祸矣。"言后片刻,果然有黄衣使者降临告曰:"吴彩鸾为私欲泄天机,谪为民妻一纪!"彩鸾遂与文箫结为连理。其后俱乘虎入于越王山中,道成升天,后人誉为"神仙眷属"。这两段优美浪漫的传奇都歌颂了吴彩鸾对爱的矢志不渝。

    个人作品:

    心如一片玉壶冰,未许纤尘半点侵,霾却玉壶全不管,瑶台直上最高层。

    宠辱无稽何用争,浮云不碍月光明,任呼牛马俱堪应,肯放纤埃入意城。

    身居城市性居山,傀儡场中事等闲,一座虚弥藏芥子,大千文字总堪删。

    -----吴彩鸾《女冠诗》之一

  • 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各类文物珍宝约65万件,素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的说法。 ·文物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将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重要文物南迁与此。 ·分为第一展览区(主馆)、第二展览区、天下为公牌坊、至善园、至德园、张大千纪念馆等主要部分。 ·三大镇馆之宝,分别是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皆是精巧绝伦的工艺品,栩栩如生,世所罕见。

    历史沿革

    故宫建馆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下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摄政内阁总理黄郛于11月4日内阁会议中通过《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要求逊帝溥仪“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清室应“即日移出宫禁“。次日,京畿警卫司令鹿钟麟偕同警察总监张璧、国民代表李煜瀛前往紫禁城后寝,请宣统废除尊号,交出印玺、宫殿,迁出皇宫。同月6日,国务院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聘李煜瀛为委员长,会同清室近支人员,点查清宫物品。

    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12日,公布《参观故宫暂行规则》,开放御花园、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弘德殿、昭仁殿、南书房、上书房等处(即故宫中路),供游客于每星期六、日下午一至六时观览。同年9月29日,计划成立故宫博物院,于双十国庆日下午举行开幕大典。同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新开五条参观路线,对外开放。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国民政府北伐成功,接收故宫博物院,公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明定故宫直隶于国民政府,并以易培基为院长。

    文物南迁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故宫择院藏文物菁华装箱储置,为文物播迁避难预作准备。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初,日军进逼榆关,故宫理事会决定文物南迁沪上。同年2月6日起,故宫文物共13427箱又64包,计分五批启运,至5月23日悉数运达;随行迁运者,尚包由括古物陈列所、中央研究院、颐和园、内政部、国子监、先农坛等单位文物,计6194箱又8包。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即今南京博物院)于南京成立。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月,国民政府公布《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暂行组织条例》,故宫及其理事会改隶行政院;同年5月,马衡受命担任院长,开始点查存沪及留平文物。

    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12月,南京朝天宫故宫分院保存库建设完成,南迁文物遂由上海运抵南京,入库存置。

    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故宫南迁文物再分三批向后方撤退:第一批(南路)文物共80箱,自南京启运后,经行汉口、武昌、长沙、桂林,而至贵阳,继又疏散至四川巴县;第二批(中路)计9331箱,途经汉口、宜昌,抵达重庆,又过宜宾而厎于乐山;第三批(北路)凡7287箱,则经徐州、郑州、西安,以及宝鸡、汉中,抵达成都,又转运峨嵋。同年年末,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奉命西迁,并随故宫第二批(中路)西迁文物起运,循水路移赴汉口;继于次年初迁川,设办事处于新市,复向重庆大学借地,与中央研究院合建临时库房于沙坪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筹备处奉准迁赴昆明办公;随故宫博物院第二批文物西迁之藏品则运赴四川乐山。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奉令再向后方撤退,随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机关迁往四川南溪李庄。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随即准备复员;存置于李庄及乐山之文物分别启运还都,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毕事。

    抗战胜利后,故宫西迁文物依巴县、峨嵋、乐山之序,先于重庆集中,再循水路还京,全部归运工作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末结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筹备处为庆祝人文馆落成,特与故宫博物院盛大举办联合展览会。

    文物迁台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解放战争形势逆转;同年11月10日,故宫常务理事朱家骅、王世杰、傅斯年、徐鸿宝、李济、杭立武等与翁文灏理事长集议,主张择精品运台;另朱家骅先生建议迁运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图书,傅斯年先生则提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文物随同搬迁赴台。同年12月初,中央博物院理事会集议,通过选择最精品运台,其余藏品亦应尽交通可能,陆续迁运。当月21日,故宫第一批文物32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212箱装入海军派遣之中鼎轮,运抵基隆。同时装船迁运者,尚包括中央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图书馆、外交部之文物、图书、条约档案,共240箱。

    1949年1月6日,载运第二批文物之招商局海沪轮启动;除故宫文物168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486箱外,亦包括中研院史语所、中央图书馆、北平图书馆之文物、图书、地图,计1336箱。同月30日,负责输运第三批文物箱件之海军昆仑号运输舰启航,内装故宫文物972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54箱、中央图书馆122箱。

    各机关箱件抵台后,除中央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文物箱件留存杨梅外,皆贮置于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台中糖厂仓库。

    1949年8月,“行政院”为应战时环境,特暂将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图书馆等单位合并为“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简称联管处),由“教育部”统摄。

    1950年4月,联管处设于台中雾峰北沟之文物库房完工,全部迁台文物入库存贮。同年5月,台湾行政部门改组故宫博物院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理事会”,成立共同理事会,代行两院理事会职权。

    1953年3月,联管处就北沟库房附近山地开建小规模山洞,备必要时将最精文物存入。

    1954年9月,历时四年之迁台文物点查毕事;文物虽经战时水陆辗转迁徙流离,惟损伤极少。

    台北建馆

    1956年12月,北沟陈列室落成,

    1957年3月,北沟陈列室开放参观。

    1959年,国民党高层决议在台北外双溪兴建“台北故宫博物院”,择此乃因临近市区、可开凿防空洞储藏文物、提振国际观光与教育,以及结合政治军事计划等因素。

    1961年,王大闳提出的“国际式”建筑方案获选,但却因未获主政者的共鸣而未被采纳,反而是评委之一的黄宝瑜提出的宫殿式建筑方案,颇符合官方复兴中华文化精神的期待而获选。

    1961年,筹划于台北近郊外双溪兴建新馆。

    196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馆开始兴建。

    1965年8月,院厦修筑完成。同年11月12日,故宫博物院台北新馆落成揭幕;当日展出之法书、名画、铜器、织绣、瓷器,以及玉器、珍玩、图书、文献等各类文物,共1573件,分置于六间陈列室、八处画廊。次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0000平方米,由中央园林与步道、博物馆正馆建筑、文物储藏山洞与廊桥3个部分所组成,其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筑的宫殿式建筑,设计者称之为“北平午门”意象。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屋顶则采用绿色饰金黄色收边之琉璃瓦“盈顶”形制,风格清丽典雅。依山傍水,气势宏伟,碧瓦黄墙,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宫殿色彩。

    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二、三层为“器字形”平面格局的展厅,黄氏将其比拟为“五室制明堂”;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在第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离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长180米,高、宽均为3.6米,分隔成许多小库房,中间为通道,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

    馆藏文物

    截至2021年4月30日,总计698854件/册文物,其中铜器6241件,绘画6744件,陶瓷器25595件,法书3741件,玉器13478件,法帖495件,漆器773件,丝绸308件,珐琅器2520件,成扇1882件,雕刻666件,印拓900件,文具2379件,善本书籍216507册,钱币6953件,档案文献395551册件,杂项12495件,织品1626件。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档案2万多片,其收藏的甲骨档案数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机构的第二位;瓷器2万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其收藏的中国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馆中较精、多的;铜器1万多件,包括历代钱币,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龙纹盘、兽面纹壶、西周毛公鼎、战国牺尊等;玉器5万多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闻名海内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镶玉如意等;书画真迹近1万件,其中有从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张宏的《华子冈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部长卷,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苏东坡的《寒食帖》等;善本古籍有近2万册,包括中国仅有四部的《四库全书》较完整的一部;明清档案文献近40万件,其中有清朝历代皇帝(石+朱)批奏折、军机处档案、清史馆档、实录、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见的满文老档40巨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来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紫禁城、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和国子监等多处皇家旧藏之精华,还有来自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余件。难怪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这一说法。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来宋至清历朝皇帝推祟艺术、广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万件,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

    展开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