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陆柬之
文赋卷

文赋卷

文赋卷 简介

26.6x370,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陆机(261—303)<文赋>有一千六百多字,书家写来却从容不迫,全卷不仅字形优美,用笔也相当精绝.经赵孟𫖯(1254—1322)鉴定为陆柬之真迹,且成就不在[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之下,更成为元人心目中的陆柬之代表.陆柬之活动于七世纪中期,书法出自其舅虞世南.元以后,此卷就以陆柬之的作品发挥影响力,故无论作者属谁,都很难忽视此作在书史上的重要性. 本幅由八段纸接成,行楷书相杂,偶而也有些许草书出现,共一四四行,除第一行标题[文赋]二字,末行三字,每行均作十一、二字,文字书写中,如[才]作[材]、[山]作[ㄩ]是避家讳,[渊]作[水],[世]作[廿],是避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讳.原作上并无陆柬之款,被归属为陆柬之作,应该是出于卷后拖尾,赵孟𫖯(1254-1322)、李倜(活动于十三至十四世纪之际)等人的跋文所推定.从这些跋文与收传印记,得知此卷经过赵孟𫖯鉴定,李倜收藏.洪武年间(1368-1398)一度流传到滇南,后又回到江南,十五至十七世纪的流传不明,这在董琰跋文中,提到明初从滇南购得此卷的相关人物均被刮去.十七世纪入孙承泽(1592-1676)手中,再传入清内府,至今为台北故宫所收藏.至于南宋以前的流传经过,惜乎阙如,这也是某些研究者对本卷是否出于陆柬之之手,仍持存疑态度的原因. 陆柬之的书风,也是二王裔系.唐人评书,陆柬之的品级无法与虞、欧、褚并论,李嗣真(?-696)将他列入[中品十二人]之一,赞扬他[草体学虞,特善用笔].<文赋卷>后方收藏人李倜,针对此卷说其笔法皆自<兰亭>中来,有全体而不变者.孙承泽也说:[全摹褉帖<兰亭序>,而带有其舅永兴(虞世南)之圆劲.](见原件跋)<文赋卷>整体的丰神也是一派优雅,从容不迫的情怀,文长至一四四行,前后一致,比之<兰亭>的行数,多了五倍,但从前到后笔调一致,不疾不徐,进退有度.文赋卷上恰巧也有[斯文]二字,[文]字的结体虽然不一样,第一、二笔[、]与[一],连成一笔,最后一笔[捺]为长点,然而书写来,重笔浓墨的强调如出一辙.推而广之,<文赋卷>也常有类似的情况,少则一、二字,如至[妙妙]而临云、天渊之[安]流、沈辞[拂]悦;多则如[峻,收百世之阙文],和旁行比较,都因字体大而显眼.整卷与王羲之<兰亭序>的风格非常相像,写来一派从容不迫,文长至一四四行,前后一致,非常难得.(台北故宫官网)引首一: 二陆文翰。西涯。(印记:宾之); 引首二: 陆机文赋。陆柬之书。华亭沈度隶古。(印记:沈民则); 拖尾一: 陆司谏所书文赋。全摹禊帖。而带有其舅氏虞永兴之员劲。遂觉韵法双绝。唐初诸公倣晋。率涉板直。如此妙腕。未见其匹。赵文敏晚年书法。全从此得力。人鲜见司谏书。遂不知文敏所自来耳。北平孙承泽记。(印记:臣泽); 拖尾二: 右唐陆柬之行书文赋真迹。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大德二年(1298年)十二月六日吴兴赵孟𫖯跋。(印记:赵氏子昂); 拖尾二: 唐陆柬之书。世不多见。惟张绣江参政家兰亭诗。马德昌左司家兰若碑。与此文赋三卷而已。其笔法皆自兰亭中来。有全体而不变者。识者知之耳。大德辛丑(1301年)二月八日。员峤真一河东李倜士弘题。; 拖尾二: 中书辩章良公成甫家所收唐陆柬之文赋帖。真名墨也。柬之本虞世南甥。书法得于渭阳。而神俊过之。第传世极少。故为艰得。李圆峤所见张绣江家兰亭诗。不知何自。近年亦有一本。转至吾家。其诗不全。盖后人拆散而出售者欤。今经赭寇之乱。焚荡不存。方重惋惜。因观此帖。笔势翩翩相类。令人神情惘然。但李公谓其书变态不同。此正柬之妙处。近代米元章书。矫亢跌宕。世咸称其自创一法。乃不知其全学柬之头陀寺碑耳。元章閟而不言。以陆书少传于世也。吾家兰亭诗。后有头陀寺碑墨本数行。昔人重其书。随所得多寡而著存之。若文赋累千百言。当为方今陆帖第一。至正丁酉(1357年)闰月十八日。庐陵欧阳玄跋。(印记:太史氏玄); 拖尾二: 右陆柬之行书文赋一卷。唐人法书。结体遒劲。有晋人风格者。惟见此卷耳。虽若随僧智永。犹恨妩媚太多。齐整太过也。独于此卷为之三叹。至元四年(1338年)岁在戊寅三月十六日。揭傒斯跋。; 拖尾二: 近观绛帖有陆书得告廿五字。笔法意韵。与此书全不相类。其它书又与此并看。虽点画参差亦各有妙处。故晋唐能书者。断不如印板一一相似。政要如浮云变化。千态万状。一时之书。一时之妙也。识者知余言之不妄。大德乙巳(1305年)秋九月既望于寿春郡斋重题。士弘。; 拖尾二: 素久从平章公治农事。公薨之后。获睹家藏陆氏文赋。岂胜悲惋。正卿其宝袭之。至正廿一年(1361年)五月壬戌。临川危素书。(印记:危氏太朴); 拖尾二: 唐人之书。论者以其临晋。往往少之。殊不察其变化之妙也。柬之此笔。神俊超诣。尤非诸家所能及。历世既久。迺获覩之。是犹拾骊珠于煨烬者也。识者尚慎藏之。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既望之五日。金华宋濂书于玉堂之署。(印记:宋氏景濂); 拖尾二: 晋陆之词。唐陆之书。可谓二美具矣。抚卷三叹遂识之。洪武八年(1375年)春三月六日诚意伯刘基题。; 拖尾二: 古今善书者。法同而体异。论者不此之察。特以其偃仰屈伸方圆高下之态而进退焉。此正后世临书之病也。晋唐来以书名家者多矣。未尝一一相似。由其法虽同而结体不同故也。柬之此书。精神遒劲。赵文敏谓其不在欧虞褚薛下。揭文安谓其有晋人风格者是已。或者以为其学得于渭阳。而笔势全不相类者。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琰昔自巴蜀回。舟中见燕客所藏羲之乐毅遗燕惠王书墨迹。爱其如金绳铁索。珊瑚玉树。而莫名其妙。徒往来于怀者数年。及闻海岱谢养民论书法。思见前所见者不可复得矣。今观柬之之笔。则向者梦寐之想。释然于中。益信书信(点去)法之有自矣。惜乎知之者寡。而好之者尤寡也。是书流落滇南。盖有年矣。未见知而好之者。金川(缺四字)购而得之。不啻获重宝。非好之深者能若是乎。呜乎。金玉之重。富贵之乐。田宅园池之胜。孰不好之。然未有历千百年而能存者。是书自唐迄今。其间人事之变。不知其几。而犹获见之。非可宝者与。继今为(缺二字)之后者。尚珍袭之可也。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岁在著雍摄提格孟夏之月。临川董琰书。(印记:子臧、董琰印、银须御史之子孙); 拖尾二: 同邑(缺三字)衔卷诣予曰。此唐陆柬之所书士衡文赋。近游滇南得之。将袭而东归。以为家玩。幸留一言。共传永久。予观书法。多自兰亭中来。其超逸神俊。有非唐临晋帖者所可同。然唐初以书名家。则欧虞褚薛。惜陆书世不多见。故未得与四子并称。以识者观之。当无优劣。其戈波之法。虽得于虞秘书。而变化不拘。结构自成一体。殆有逼于永和遗迹者矣。宜为相府珤藏。诸名公题跋。及历攷评以为陆帖第一。今(缺二字)嗜书以其可法。挟之历万里畏涂。归至山房。静中临玩。毋拘点画形似。求其萧洒风神。异日临池有得。必将如米襄阳于头陀寺碑。又岂徒秘玩而已哉。玉笥谢观跋。(印记:叔□印、玉□艸堂、□□轩); 拖尾三: 欧阳公作李最笔说云。唐所谓欧虞褚陆至于颜柳。皆自名家。以陆书少传于世。及或以欧虞褚薛为疑。又附柬之书学。品第之详。其予之亦深矣。今观所书陆机文赋。真有晋人风格。较之兰亭临本。果孰右耶。子昂李士弘皆号善书者。鉴定之余。称许不已。余于是益知柬之书法之妙。但宝之勿失。存乎其人。为吾后者慎诸。京口曹倣识。(印记:安孝)。鉴藏宝玺: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御书房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收传印记:绍兴(为卷后忠信传家印叠钤),员峤真逸(白文,重一,其中一方半印),拟晋山房(重一,其中一方半印),忠信传家(重一,其中一方半印),员峤真逸(朱文,重七),河东李倜士弘章(重八),孙氏(重七,其中一方半印),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花纹印),闲厓宝玩,曹氏宝藏,子孙保之,珍玩(连珠印,存半),(一印不可辨)。石渠宝笈初篇(御书房),下册,页876-878; 故宫书画录(卷一),第一册,页11-15; 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一册,页61-79、170-172; 晋唐法书名迹,页234-249。

陆柬之 简介

  • 陆柬之
    唐代大臣、著名书法家

    陆柬之(585年—638年),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大臣、著名书法家。唐朝宰相陆元方伯父,唐朝书法家虞世南的外甥,草圣张旭外祖父。 陆柬之出身江东大族吴郡陆氏,少时跟随舅舅虞世南修习文论,早年出仕隋朝,官至朝散大夫。入唐后,官至太子司议郎、崇文馆侍书学士。以书专家闻名于世,曾为唐太宗李世民称赞。贞观十二年(638年),陆柬之病卒于京师长安,终年五十四岁。 陆柬之书法早年学习虞世南,又学欧阳询,晚学“二王”。落笔浑成,耻为飘扬绮靡之风,”故有“晚擅出蓝之誉”,在初唐与欧、褚齐名。传世书迹以《五言兰亭诗》刻帖、《书陆机文赋》墨迹为最好。

    人物生平

    陆柬之(585-638),吴郡吴县人。武周时期宰相陆元方的伯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的外甥,“草圣”张旭的外祖父。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议郎。以书专家,少学舅氏,而世南学于永禅师,皆有礼法。柬之与欧、褚齐名,隶行入妙,草入能。隶行于今殆绝遗迹,尝观其草书意古笔老,信乎名不虚得也。尝书头陀寺碑、急就章、陆机文赋、龙华寺额、武丘东山碑,最闻于时。传见《唐书·陆元方传》。 书法艺术 陆柬之最初书学虞世南,又学欧阳询,晚临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草书笔意尤为古雅,终于成为名重一时的大书法家,与欧、褚齐名。工正行书。善临摹,虽“工于效仿,劣于独断”,但有较高成就。当时亦有人把他与欧、虞、褚并称初唐四大家(但一般说初唐四大家为欧、虞、褚、薛)。隶、行书为妙品,草书为能品。他的书法作品流传甚少,隶行殆已绝迹。依据流传下来的《兰亭诗》、《文赋》来看,他的书学师承传递关系,确实与王书是一脉相承的。故观草书笔意古雅,其书名重于世,当不虚传。 李嗣真《书后品》指出“陆学士(柬之)受于虞秘监(世南),虞秘监受于永禅师(智永),皆有体法。”又曰:“陆柬之学虞草体,用笔青出于蓝”。《文赋》,墨迹本,无款。晋陆机撰,传陆柬之书。纸本,行书。据《石渠宝笈》载,纵26.6厘米,横370厘米,全卷共144行,计1658字,其中行楷1566字,草书92字。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卷前引首有明代李东阳篆题“二陆文翰”及沈度隶书“陆机文赋陆柬之书”,帖后无余纸,名款已失,有赵孟頫、李倜、揭俣斯、危素、末濂、孙承泽等跋记。帖中“渊”、“世”等字均作缺笔,盖避唐代帝王名讳之故。陆柬之书写的《文赋》,是西晋陆机的名著。陆机为陆束之远祖。陆柬之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来书写先人的名作,以柬之之逸翰,绍先祖之宏文,所以因称为“二绝”。此帖书法风骨内含,神采外映,字字珠玉,笔笔圆劲。通观全帖,结体稍呈内敛,章法严谨,笔法妍润淳雅,很显然已开赵孟頫行楷书之先河。书家们把此卷视为瑰宝,历来书家们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陆柬之专学虞书,虽后世论者以为不及乃舅,但更从王羲之求法,与世南竟不相同。从所书陆机《文赋》观之:尚有虞临《兰亭》之静雅气韵,但增益了润泽之秀隽。观其用笔,起笔尚有楷书之凝重,无论点画皆入笔不浮不草。行笔不迟不疾,既能铺毫求润,又流丽不滞、收笔处交替清楚,敛锋得宜,也偶有回锋.但无碍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尤可注意者是结体不一而极能协调一致。有时有楷书之工稳规范,有时有行书之步履轻松,流美成熟,有时有草书之用字,便捷简约,甚至章草之笔法亦偶尔见之。字形有大有小,有横扁有纵长,错落参差,交相映衬,使人不觉其弛散,反觉光华生自字里行间。初学行书者,从此入手,书有不少方便处,可为由楷变行的过渡。如能认真临习,其妍丽动人的书风,沉稳和畅的气韵,当可给人以不少新境。 世人评价 李嗣真《书后品》称其:“学虞草体,用笔则青出于蓝。”最为独特者,火气全无,功纯神清,一种平和恬静之气度令人神往。张怀瓘《书断》云:“柬之世南之甥,少学舅氏,临写所合,亦犹张翼换羲之表奏,蔡邕为平子后身。晚习二王,尤尚其古,中年之迹,犹有怯懦,总章已后,乃备筋骨,殊矜质朴,耻夫绮靡,故暴露瑕疵……虽为时所鄙,回也不愚,拙于自媒,有若达人君子。尤善运笔,或至兴会,则穷理极趣矣。……然工于仿效,劣于独断,以此为少也。” 朱长文赞其书云:“意古笔老,如乔松倚壑,野鹤盘空。” 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柬之少学舅氏,多作行字,晚擅出蓝之誉,遂将咄咄逼羲献,落笔浑成,耻为飘扬绮靡之习,如马不齐髦,人不栉沐,览之者未必便能识其佳处,然人才固自有分限,柬之隶、行入妙,章草、草书入能,是亦未免其利钝也。” 项穆云:“予尝见其所书《兰亭诗》,无一笔不出右军,第少飘逸和畅之妙尔。” 刘基在所书《文赋》题跋云:“晋陆之词,唐陆之书,可谓二美。”

    主要作品

    《兰亭诗》 《五言兰亭诗》,为唐代陆柬之行书法帖。传世有墨迹、拓本各一。一是首行题“五言兰亭诗,陆柬之书’。墨迹卷,共二十七行。卷后有南宋“睿思阁”等金印及李日华等题记,曾被刻入《戏鸿堂帖》。书法涵蓄温雅,与“兰亭八柱之二”《褚摹兰亭》运笔极相似。有影印本行世。一是绿麻纸本,帖后有“陆司仪(柬之)书”四字。又有唐天复(901—903)间题记及宋人诸跋,墨迹已佚,仅存南宋游似石刻的拓本,现藏上海图书馆。 《文赋》 《文赋》为纸本墨迹卷,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之一。这是一幅陆柬之用心写的作品,因为《文赋》是陆机呕心沥血的代表作,而陆柬之又是陆机的后裔,所以陆柬之是以极其崇敬的心情来写《文赋》的。据说陆柬之年轻时读陆机《文赋》,极为倾心,想亲笔书写一篇,因怕自己书艺不精而“玷辱”前贤名作,始终未敢贸然动笔,直至他晚年书名赫赫时,才动笔了此宿愿。 《文赋》墨迹的章法和气韵,更多的是学习王羲之的。全书144行,1658字,字体以正、行为主,间参草字,虽三体并用,但上下照应,左右顾盼,配合默契,浑然天成。笔致圆润而少露锋芒,表现出平和简静的意境。笔法飘纵,无滞无碍,超逸神俊,深得晋人韵味,从中透露出深厚的《兰亭》根底。元代书法家揭溪斯曾评论此帖说:“右陆柬之之行书《文赋》一卷,唐人法书结体遒劲有晋人风格者,惟见此卷耳。虽若隋僧智永,犹恨妩媚太多、齐整太过也。独于此卷为之三叹。”元赵孟頫评价更高,曰:“右唐陆柬之行书文赋真迹,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赵孟頫《文赋》跋)。赵孟頫曾临学此帖,从中领悟晋人笔法和结体,受益匪浅。孙承泽在给《文赋》墨迹所写的跋文上说:“赵文敏(孟頫)晚年书法全从此(指《文赋》)得力,人鲜见司谏(指陆柬之)书,遂不知文敏所自来耳”。 此卷流传有绪,有赵孟頫、李倜、揭傒斯、危素、宋濂、孙承泽等人跋记。帖中“渊”、“世”等字均作缺笔,盖避唐代帝王名讳之故。帖后无余纸,名款己失,卷前引首有明代李东阳篆题“二陆文翰”,及沈度隶书“陆机文赋陆柬之书”,真迹清时入内府,后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