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心情杂念麾之出,天地清光画不来。款识:此何子贞太史集《坐位帖》字也,贞恒居士壬戌秋病中偶遇,意识不行时所见妙合此景,因属为书之。时同治二年岁在癸亥春二月廿八日,吴让之并记。钤印:吴氏让之(白)、晚学生(白)。
篆书,心情天地联
篆书,心情天地联 简介
释文:心情杂念麾之出,天地清光画不来。款识:此何子贞太史集《坐位帖》字也,贞恒居士壬戌秋病中偶遇,意识不行时所见妙合此景,因属为书之。时同治二年岁在癸亥春二月廿八日,吴让之并记。钤印:吴氏让之(白)、晚学生(白)。
吴让之 简介
(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江苏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西泠印社 简介
西泠印社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国性印学社团,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以篆刻书画创作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印学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隐等四人在孤山数峰阁旁买地筑室,创立印社。时值清末,金石研究和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众多的金石名家,有志于弘扬和发展国粹,在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吴隐等人相聚西湖,研讨印学。于是结社于孤山南麓西泠桥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当时清朝杭州府与钱塘县均以官府批文登记备案。在印社初创的十年,四位创始人团结同仁,集资、规划,"买山立社",先后建造了"仰贤亭"等九处园林建筑,印社初具规模。
1913年,举行了建社十周年纪念大会,正式定名西泠印社,修启(西泠印社成立启)立约(西泠印社社约),发展社员,公推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印社经过十年的建设,初具规模,并开展了集会、展览、收藏、出版等一系列活动。盛名之下,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此后二十余年,西泠印社迅速发展,声望日隆,逐步确立了海内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受西泠印社影响,日本篆刻家河井仙郎、长尾甲也来中国进行交流并加入印社。河井荃庐、长尾甲等海外社员把源自中华的金石篆刻艺术带回国内,在日本、韩国创立了全国性的篆刻创作与研究团体。西泠印社促成、推动了周边汉字文化圈内篆刻创作与研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1921年,印社同仁募赎"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演义了一出爱国主义的壮举。1923年,西泠印社举行了建社二十周年纪念活动,"罗列金石家书画千余幅于社,张挂四壁,一时文采风流,声闻远布"。此时,印社的园林建设全部完毕。社内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楼台亭阁建筑精美,摩崖石刻星罗棋布,成为西湖园林的精华之处。
1927年,首任社长吴昌硕逝世,著名金石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金石鉴赏家马衡继任社长。
1933年,西泠印社成员在孤山举行了印社成立三十年的纪念活动。经历年展拓,社址范围已具相当规模,占地5.678亩。编印《西泠印社三十周年纪念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印社活动处于停顿。
1946年,因抗战而停止的印社活动逐渐恢复。1947年,继去岁重修印社后,补行印社四十周年纪念活动。从1904年到1949年的四十五年,印社经历了一个纯民间社团的辉煌和艰辛。这一时期,西泠印社共有正式社员61人,赞助社友10人,除王、丁、叶、吴四位创始人和吴昌硕、马衡两任社长外,还有李叔同、胡菊邻、经亨颐、黄宾虹、方介堪、来楚生、沙孟海等大家、学者以及两位日本篆刻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西泠印社活动基本停止,西泠印社所属社址、设置、文物等,由人民政府接管。
1951年,经沪、杭两地社员协商,将印社房产、土地等捐献政府,其园林由园管部门接收,文物等由省文管会保管。
1955年,第二任社长马衡逝世,享年75岁。
1957年,在浙江省委关心下,成立西泠印社筹备委员会,着手印社的恢复工作。张宗祥为主任,潘天寿、陈伯衡为副社长,诸乐三、沙孟海等4人为委员。在社址开辟金石书画门市部,在观乐楼设立《吴昌硕纪念室》。接待日本著名书道家青山杉雨一行来印社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来印社访问的第一批日本客人。
从1957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省市文化部门对西泠印社的发展倾注了异乎寻常的关心和支持:时刻关注印社的发展,经常出席印社的活动,热心解决印社的困难。从林乎加、李丰平、霍士廉、王平夷、陈礼节到张德江、柴松岳、李金明、王国平,历任省、市领导对西泠印社的发展都给予了精心的指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959年,为贯彻中央关于体制下放的指示,浙江省文化局将西泠印社下放到杭州市,归杭州市文化局领导。同年9月,杭州市文化局成立杭州书画社,郭沫若为之题名。专营古今书画名家的真迹和复制品展览、收购和供应,并作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为西泠印社的恢复和活动提供基本经费保障。
1961年,西泠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12月中旬,西泠印社在杭州召开了建国后的第一次社员座谈会。到会的有张宗祥、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上海书法篆刻学会主任沈尹默、江苏国画院院长傅抱石、上海国画院院长王个簃、湖北省文史馆副馆长唐醉石等全国金石书画名家及健在的印社社员三十多人。会上成立了以张宗祥为主任,潘天寿、傅抱石、王个簃为副主任的庆祝西泠印社创建六十周年筹委会,拟定了"庆祝西泠印社创建六十周年活动计划"和"西泠印社章程"(草案),举行了"赵之谦金石书画艺术"专题讨论和两次书画活动。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有关领导都出席并讲了话。
1963年,印社召开六十周年纪念大会,海内外名家和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印社社员云集杭州。除王个簃、沙孟海、马公愚、方介堪、韩登安等老社员外,新入社的都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书画篆刻大家,如傅抱石、马一浮、沈尹默、潘天寿、程十发、谢稚柳、唐云等。大会通过了新的《西泠印社章程》,选举产生了近20人组成的首届理事会,选举张宗祥先生为第三任社长,潘天寿、傅抱石、王个簃等五人为副社长。举办了规模盛大的第二届历代金石书画作品展等。大会还收到了国家及文化部、全国文联领导人董必武、郭沫若、齐燕铭、沈雁冰等人的题词和贺辞。自此,西泠印社恢复了雅集活动,定期邀集理事和社员来杭,研究印学、商量社务、观赏藏品,并经常组织社员进行篆刻书画创作,举办展览,还编辑出版了有关的金石书画出版物。
1965年,第三任社长张宗祥逝世,享年84岁。
1966年,"文革"开始,社址中部分造像及后山石坊遭毁,其他社藏文物及刻石因积极采取保护措施而未损。印社社团活动停滞。
1978年,国家批准西泠印社为出版单位。《革命胜迹印谱》出版,叶剑英副主席为印谱题名。
1979年,社刊《西泠艺丛》创刊。召开印社七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建人、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发来贺词;李丰平、王芳、薛驹等领导出席大会。会议期间,沙孟海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社长,赵朴初为名誉社长,王个簃、方介堪、启功、诸乐三、钱君陶、程十发等为副社长,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自此,社团活动全面恢复,王个簃向印社捐献吴昌硕及明清大家书画三十件。1979年后,社团活动步入正轨,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文化影响扩大,规模空前繁荣。
1983年,印社八十周年纪念。与会社员和来宾及日本友人共二百余人参加。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沙孟海和赵朴初继续担任社长和名誉社长。
1984年,举行吴昌硕诞生一百四十周年纪念活动,规模为全国之最,并出版大型画册《吴昌硕作品集》。
1985年,社报《西泠艺报》创刊,沙孟海社长题写报名。
1988年,印社应邀赴日举办"西泠印社展",展出轰动日本,盛况空前。举行建社八十五周年庆祝活动,选举第四届理事会,沙孟海继续担任社长,赵朴初继续担任名誉社长。
1990年,由西泠印社主办,全国122家印社参加的"全国印社篆刻联展"在杭州开幕,并到北京等十一个大城市巡回展出。
1992年,第四任社长沙孟海逝世,享年93岁。
1993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印社筹建"中国印学博物馆"。印社召开建社九十周年纪念大会,选举第五届理事会,著名学者、书法家、佛教活动家、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当选为第五任社长,启功、方去疾、程十发、郭仲选等九人为副社长。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西泠印社百名社员创作"迎香港回归百印图"。《西泠印社藏品展》在深圳、珠海、杭州、温州等地展出。印社举行"抒西泠情怀、迎香港回归"大型雅集活动。
1998年,印社九十五周年纪念,选举产生第六届理事会,赵朴初连任社长。
1999年,中国印学博物馆建成,正式对外开放。印社出版社立足改革,走出困境,喜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印社举办"第四届全国篆刻评展"。"西泠印社"商标和服务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
2000年,第五任社长赵朴初逝世,享年93岁。
2001年,印社社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物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西泠印社已成为以社团为基础,兼具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图书出版、生产销售、展览交流、文物收藏和保护,集社团、事业、企业、出版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李瑞环、李岚清、乔石、李铁映等曾亲临西泠印社视察和指导。
2002年,西泠印社进行了组织机构调整:撤消了市文化局所属的西泠印社办公室,组建了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作为西泠印社日常事务的管理机构,为市委直属的局级事业单位。
2002年10月,西泠印社六届五次理事会在杭州召开。会议选举启功先生为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增补王玉明、陈振濂为副社长。
2003年,西泠印社创社百年华诞,109个海内外印学社团汇聚孤山,共襄盛典。
2005年6月,第六任社长启功逝世,享年93岁。
2005年底,西泠印社拥有社员313人,分布于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捷克、加拿大等国家。
2006年5月20日,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国家工商总局认定"西泠印社"为中国驰名商标。
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一步确立了西泠印社作为篆刻传承代表组织和国际印学中心的地位。
2011年12月13日,西泠印社第八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推选饶宗颐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刘江当选为西泠印社执行社长。
2013年10月22日,西泠印社召开成立一百一十年社员大会,饶宗颐再次被选为社长,刘江继续担任执行社长。
2014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同意,新编期刊《西泠艺丛》获得正式出版。
2015年1月,由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主办、主管的《西泠艺丛》以月刊形式正式创刊并发行。
2018年2月6日,第七任社长饶宗颐逝世,享年101岁。
2018年11月13日,西泠印社第十四次社员大会产生了新一届理事和社团领导班子:刘江继续任执行社长,副社长为朱关田、韩天衡、陈振濂、李刚田、童衍方和龚志南。此外,新一届理事会新增张炜羽、陈中浙、铸公等3名理事。社长之位空缺。
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