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乾隆把书房命名为“三希堂”,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还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此为清乾隆十五年刻石,民国三年拓本,原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壁上.此是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民国三年拓本,每页29.5X17.8cm.此本包含第八册至第十三册.
乾隆痴迷于对历代珍品的收集,在书房中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把玩,还因此将书房从“温房”更名为“三希堂”。1747年,乾隆更是敕令朝臣收录内府所藏魏晋以来书法家名迹,并由人镌刻,成就了这本中国古代规模最大、集历代书法之大成的——《三希堂法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