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沈周
写生卷

写生卷

写生卷 简介

33.1x1160.1,纸本,水墨,卷,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一段。牡丹)不须千万朵。一柄足春风。; (第二段。栀子)花如白玉刻。香过紫沉清。; (第三段。芙蓉)不得春风力。何曾怨后开。; (第四段。山茶)一红深雪里。补淡与梅花。; (第五段。石榴)看他开口处。笑落尽珠玑。; (第六段。枇杷)从来金克木。何事压枝黄。; (第七段。柿)蜜浆包火剂。思煞渴文园。; (第八段。莲藕)碧房藏玉蛹。琼腕雪冰丝。; (第九段。瓜)遗种蔓天下。无人念故侯。; (第十段。紫茄)紫包初摘露。僧吻欲流涎。; (第十一段。菜菔)拔出金城玉。凝酥带土膏。; (第十二段。水晶葱)丛丛翡翠叶。濯濯水晶根。; (第十三段。新笋)锦朋初茁雨。头角已峥嵘。; (第十四段。山药)托根知紫塞。拔地出金茎。; (第十五段。菱角)刺波双角锐。剥玉一钩凉。; (第十六段。茭白)新台一尺玉。风味说吴乡。; (第十七段。王瓜)四月南风里。高棚摘琼。; (第十八段。芸薹菜)老夫谙至味。绝胜烂蒸羊。; (第十九段。鸲鹆)本是高飞物。多言每受笼。; (第二十段。双鸠)恩情薄离合。夫妇雨晴中。; (第二十一段。蜡嘴)嘴痕黄可爱。犹带蜜脾香。; (第二十二段。鸡)曙光三唱里。心事五更人。; (第二十三段。鸭)甫里旧游地。碧阑烟水东。; (第二十四段。兔)世上空碌碌。无人知卯君。本幅: 凡花者。叶者。果者。蓏者。飞者。走者。举囿于化工。非人力所能效矣。可学王君。强余笔墨以置其像。其说犹捕风捉影。余何能哉。余与可学交二十余年。各及老日而再见于今。兹情有不可拒。故强其所不能也。弘治甲寅岁沈周跋。(印记:沈氏启南、白石翁、煮石亭); 本幅: (第一则)垂露出群卉。恒春不谢花。写生经沈氏。较品突刘家。雨后芳如沐。风前态欲斜。还应笑姚魏。未尽洗铅华。(第二则)佛卉曾传白。仙方更著红。扬猗惟近雪。吐馥不关风。池影通身净。露光满意融。南薰欣昼永。茂对五弦中。(第三则)木莲原蜀种。名擅锦官城。浥露真无语。迎风最有情。寜因红艳妬。早觉道装成。调粉龙香剂。斯花自写生。(第四则)梅白杏花红。开齐色与同。标奇凌朔雪。耐久见东风。体物轻描外。传神静对中。曼陀罗佛树。空色色空空。(第五则)团团玛瑙盘。盛以水晶丸。百颗珠无定。三危露早漙。匡頥真欲觧。韩手未曾弹。底事求炉火。才成九转丹。(第六则)卢橘非秦树。黄金本蜀珍。文园早消渇。郭氏未为贫。熨齿生凉乍。堆盘带露新。仲长曾有论。缅想见斯人。(第七则)南北奚曾异。味香洵得宜。却教生动笔。写出欲垂枝。不剖寜非谲。能藏太觉奇。田盘寺楼上。小忆向年时。(第八则)莲房青颗颗。藕节玉修修。悦目权教置。养生在所求。袅丝雪色脆。堕粉露光流。闻道林椿后。居然见沈周。(第九则)在栗有敦物。累累翠蔓舒。冰盘间沈李。中馈佐生蔬。何必期霜后。浑如摘雨余。东陵此小隐。种类漫分疏。(第十则)毘山传妙法。渤海殖嘉生。蔡撙栽荒郡。王褒约小伻。登盘间魁芋。烹鼎厌侯鲭。清供戴家物。微嫌未隐名。(第十一则)植援开锦町。杂种已分罗。紫玉含津脆。墨华生意和。性存姜芥半。品比菌蕈过。学圃虽堪鄙。如须今岂多。(第十二则)岭久传西域。盘仍佐五辛。已知根似玉。谁辨下生银。标倩含朝露。纽芽报早春。可怜洛阳狱。陆续独思亲。(第十三则)刺土才盈寸。凌云势不纡。峥嵘气早直。森蒨翠相扶。怒长应期夏。丛生独盛吴。韬光山径畔。记取带烟锄。(第十四则)爱此珊瑚筯。堪登白玉盘。可蔬亦可果。宜脆复宜干。色相出元代。采烹奉可汗。成名独惟尔。羞杀汉衣冠。(第十五则)开花落复含。结实淡而甘。烟客浮游惯。幽人咀嚼谙。春光仍巨野。豪兴在江南。与芡相评较。应怀匠氏慙。(第十六则)野沼秋风起。荺茭可取尝。不输藜藿味。爱托水云乡。沙沚根踈密。芦汀叶短长。与莼一风调。何彼独思张。(第十七则)名称同萆挈。四月亦云生。花是黄金缬。形如绿玉横。垂垂瓠不落。纂纂枣何争。写意惟萧淡。相看最有情。(第十八则)蔬谱菘苔芥。大同名小殊。本根来朔塞。今日盛东吴。自是田家味。末堪陈国厨。雨花烟叶意。江左忆清娱。(第十九则)寒臯不逾济。飞集限淮南。屋脊寻常见。巢头风日谙。能言白鹦胜入梦绿阴酣。莫报新荷里。司空善理谈。(第二十则)颉颃常命侣。栖穏砌前枝。饮啄自如意。平生那解离。芳丛亦可入。妙绘若为期。白髪嗟何限。称翁尔正宜。(第二十一则)黄嘴乌毛羽。翩翔阶杏红。禽经传画本。桑鳸佐蠺功。活脱出形色。飘飖谢雨风。不因能戏舞。安得入樊笼。 (第二十二则)独立羽毰毸。昻昻绝忌猜。底须资芥粉。聊尔藉松煤。入埭花迷锦。登塲玉作台。谁能继佳什。八斗早称才。(第二十三则)鸭凫家野异。应与雉鸡同。春水萍茵暖。元都蕖露融。别离叹都尉。荒诞化仙童。沸卉归群伙。浮深若履空。(第二十四则)东郭传名姓。梁园恣宴娱。伏跧春草嫩。顾目夏槐敷。赵国清辞咏。石田妙笔摹。未能工百首。粗就写生图。(印记:乾隆宸翰、大块假我以文章、如如、水月两澂明、见天心、涵虚朗鉴、中心止水静、追琢其章、千潭月印、半榻琴书、取益在广求、浴德、几席有余香、乐天、寓意于物、墨云、丛云、爱竹学心虚、会心不远、宸翰、静中观造化、研露、中和、掬水月在手、妙意写清快、云霞思、来青轩、齐物、垂露、干、隆); 引首: 笔参造化。乾隆御笔。(印记:乾隆御笔); : 沈周写生真迹妙品。(印记:乾隆宸翰)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启南鉴藏宝玺: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重华宫鉴藏宝,石渠继鉴,乐善堂图书记,嘉庆御览之宝,隆裕皇太后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 石渠宝笈初编(重华宫),下册,页777; 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41; 故宫书画图录,第十八册,页201-208

沈周 简介

  • 沈周
    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

    沈周(1427年11月21日—1509年8月2日),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江苏苏州人。沈周出身富裕的书香绘画世家,少时师从陈宽学习诗文, 青年时期师从伯父沈贞,还有刘珏、杜琼、赵同鲁等学习绘画。 其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从未应科举征聘,始终过着田园隐居生活。

    沈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他师法元四家,并上溯董源、巨然,同时旁涉南宋院体画和浙派等,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魏园雅集图》《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沧州趣图》等。著有《石田集》《石田稿》《石田文钞》《石田咏史补忘录》《客座新闻》《续千金方》等,但大多散佚。

    人物生平

    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沈周出生。 沈家给他取名为沈周,字启南,寓以《诗经·周南》中周公之化之意。

    宣德八年(1433年),沈周七岁发蒙,从师于陈宽学习诗文。沈周自幼聪颖过人,不几年,所作已在老师之上,陈宽于是主动逊谢

    正统四年(1439年),长洲知县故意在粮租上为难任职粮长的沈恒(沈周之父),沈周上书辩白。知县不再为难沈恒,于是时人推崇沈周,其父也将更多事情交与沈周处理。

    正统六年(1441年),沈周代父听宣于南京,以百韵诗上呈户部主事崔恭。崔恭得诗惊异,疑非其所作,于是当面要求沈周短时间内作首《凤凰台歌》,沈周提笔迅速写成,词才焕发。崔恭大加赞赏,比之王勃,并同意沈周要求,免去其父粮长之役。

    正统七年(1442年),伯父沈贞约于此时开始教沈周绘画。

    正统九年(1444年),娶贤妻陈慧庄。

    正统十年(1445年),住在岳丈家中的沈周结识俞景明,两人从此结为至交,被当地人誉为“双骅骝”。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沈周听闻,作《已巳秋兴》,颇寓忧国之思。

    景泰元年(1450年),长子沈云鸿出生。

    景泰五年(1454年),苏州知府汪浒举荐沈周为贤良方正,并作书信敦促。沈周以筮草和《易》书卜卦,得遁卦九五,曰:“嘉遁。贞吉。”表示应该隐遁,沈周便推辞了举荐。

    景泰六年(1455年),沈周担任粮长一职,当时天灾人祸不断,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百姓大多无力缴纳田赋(缴纳粮食)。沈周不忍心强征,而知县却要求沈周赔垫田赋差额。沈周因此家中积蓄全无,连妻子的首饰都典当出去。然而还差500石。沈周于是入狱。后来,一位同乡郭琮帮他补了这500石,沈周很快被释放。

    天顺元年(1457年),曾策划“夺门之变”的徐有贞,被授予内阁首辅,但不久被石亨等诬陷,贬到云南金齿。作为同乡的沈周,在其被贬金齿后,赠诗表示劝慰。

    天顺二年(1458年),刘珏奔母丧回乡,沈周为此作《刘秋官廷美奔母丧回》一诗。

    天顺三年(1459年),沈周画艺渐进,间以画作赠与友人。

    天顺五年(1461年),沈周摆脱粮长之职,大喜,创作了《息役即兴》等诗作抒发愉悦之情。徐有贞在去年十二月被皇帝准许回家乡苏州,沈周知道后,为此作《喜徐武功伯召归》。刘珏服丧期满,被派到山西做官,沈周作《送刘佥宪赴山西》为之送别。

    天顺七年(1463年),吴宽到相城访沈周,二人结交,成为终身的挚友。

    成化元年(1465年),因吴宽介绍,沈周与史鉴相识,二人言语契合,结为好友。都穆约于此时跟从沈周学诗。同年沈周游南京,仅待三日。

    成化二年(1466年),与文林(文徵明父亲)订交。同年,徐有贞六十大寿,沈周与刘珏、杜琼合作绘画,共五幅,作寿礼送与徐有贞。

    成化三年(1467年),其师陈宽七十大寿,沈周作《庐山高图》祝贺。

    成化五年(1469年),沈周于正月十三日,与父亲、伯父、杜琼、徐有贞、祝颢(祝枝山爷爷)等赴“小洞庭”(刘珏别业)参与刘珏六十大寿。同年冬,沈周与刘珏、祝颢、李应桢、陈述、周鼎等拜访魏昌。在这场聚会中,沈周应他人请求,作《魏园雅集图》以表现聚会盛况。

    成华六年(1470年),为西禅寺明公作《溪峦秋色图》,并题诗。

    成化七年(1471年)二月六日,沈周与刘珏、史鉴、弟沈召,共南下杭州,与居住杭州的朋友刘英、诸中、沈宣、归生共同游览杭州风景名胜。这次是沈周第一次杭州之游,沈周留下了《至宝叔寺》《谒后坟》等十几首诗作,创作了《飞来峰图》(藏上海文物商店)《灵隐图卷》两幅画作,首次杭州之游为沈周一生中十分重要的一次旅游。 (沈周第一次游杭州具体内容请看史鉴《西村十记》)游杭州后,沈周修葺自己的“有竹居”,并作《葺竹居》一诗以自得。然而该年春天过后,弟沈召病重,卧床不起甚至昏迷不醒,而父亲沈恒也中风瘫痪。沈周奔波于父亲与弟弟之间,尤其是为了照顾病情凶险的弟弟,沈周把被褥搬来与弟同住。

    成化八年(1472年)初,父亲与弟弟仍旧处于疾病中时,老友刘珏也已病重。二月二十八日,刘珏病逝。年秋,沈召也病故。沈周作了许多诗以表达二人离世之痛与对二人的追怀。同年春,吴宽会试、廷试均获第一,沈周喜而赋诗。

    成化十年(1474年),刘珏病逝两周年,沈周在刘珏《清白轩图》上跋了首七绝。 题《清白轩图》不久,诸中前来拜访。告别时,沈周赠诗与诸中。 沈周又临刘珏《峦容山色图》,自跋中论及前代山水画家,以董源第一,巨然次之,吴镇又次之。 老师杜琼于此年去世,沈周作《东原图》纪念。 同年,沈周拜访吴宽之父吴融。

    成化十一年(1475年),好友俞景明去世,沈周作《得俞景明讣》痛悼。吴宽父亲吴融亦逝,沈周访东庄(吴融庄园)作诗吊唁。同年,沈周出游常熟。船经尚湖,沈周仰望虞山,作七言诗。

    成化十三年(1477年),父亲沈恒病故,沈周因此长期情绪低落 。

    成化十四年(1478年),沈周心境好转。正月,让长子云鸿套车带他访吴宽家。沈周与吴宽,宽弟吴宣三人共游后园。在“医俗亭”中,三人品酒赏花,谈论花朝节之事。晚上沈周宿吴宽家,作《雨夜止宿图》。二人同房连榻,谈过世师友,不胜伤感。半个多月后,吴宽访沈周有竹居,二人共同品评沈周所藏书画金石。后云鸿打开沈周《有竹居图卷》,请吴宽题诗。二日后,二人放舟游虞山。三月谷雨后一日,沈周与吴宽、二女婿徐襄,按约定去庆云庵,主僧觉上人引他们到后院赏牡丹,后徐襄求岳丈画一《牡丹图》,沈周挥笔而就,并题诗。

    沈周因为母亲的缘故,终身不愿到远方游历。母亲九十九岁才去世,此时沈周也年近八十岁。

    正德四年(1509年),沈周去世。

    艺术风格

    沈周的山水画艺术在继承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画风、兼营南宋院体风格,形成构图严谨、笔法工整、布局缜密的风格后主要取法吴镇,兼营倪瓒、黄公望等人画法,形成其构图简练、用笔凝重、笔墨浑厚苍茫、草草而成的特点。从绘画风格上来说,大致可分为奠定基础的早期,形成与发展的中期,笔墨浑厚、线条老辣、意境深远的晚期三个阶段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后自成一家 。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

    早期

    沈周出生在艺术世家,这是其他人少有的优势。他七岁拜陈宽为师接受启蒙教育,十五岁正式拜刘珏为师学习绘画,在二位严师的引导下认真地学习诗文与绘画。沈周在三十七岁(1463年)自认为已经走出了绘画的习作阶段。据考证,1461年以前,沈周流入社会的画甚少,也不见他以画会友送客的记载。但到了1463年前后,即天顺朝后期,沈周的绘画作品则予以赠人或出现在社会活动中。

    中期

    四十岁至五十岁为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粗沈”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沈周在这阶段的山水画法主要取法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兼学董源、巨然,形成细密风格特征,同时又不局限于家学与王蒙或宋画风格的影响,旁及吴镇、黄公望、倪瓒等的画风。其绘画作品的样式由繁入简,由细入粗,且向大幅拓展。而在绘画题材上多取材江南田园风景,并以画家的独特情思融入笔端,表现出苍茫厚重的山水情境,作品已显现出“细沈”向“粗沈”转化的趋势。

    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转型期大致是五十岁至六十之间,此时期为沈周的“粗沈”风格定型期。在这阶段,他一方面继续师承元四家,另一方面尝试着技法的创新,在探索与实践中成功地演绎了王蒙、董源、巨然、黄公望、米芾、倪瓒、吴镇等的画法。而中晚期的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主要取法吴镇,并在继承与演绎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成功地将黄庭坚书法笔意融入到山水画笔墨语言的表现当中,使其绘画形成“粗沈”的个人面貌。

    晚期

    沈周山水画艺术的绘画晚期是六十岁以后。这时期沈周的绘画,将吴镇多变的笔墨之道、王蒙画风中的细密厚润和黄公望笔法的雄伟潇洒融为一体,“集诸家之法”而形成一种练达、浑厚、苍茫、苍润的山水画艺术风格,成功地表现出了一个画家对自然的阐释、对笔墨的释放和自我精神的表现。他晚年的作品用笔沉稳,浑厚简达,湿润苍茫,雄健而坚实,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真正意义上的“粗沈”风格特征日臻成熟。

    沈周不仅精于画山水人物,画蟹也有其独到之处。

    螃蟹又名郭索,因为蟹爪过处,如闻郭索之声,故因此得名。沈周的《郭索图》是幅淡墨写意作品,画幅中间部位的清水大阐蟹,有坚实如锯齿般的双螯,如钳子似的夹住稻穗,蟹壳尖楞突出,如一把把锐利尖刀,爬沙横行于水草之间。整幅画先用淡墨画蟹壳、蟹脚;焦墨画爪尖和蟹壳凸凹;浓墨渲染双螯,活脱脱勾画出一只清水大闸蟹横行于水草之间的情景,将螃蟹狰狞而又可爱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别有一番意境。

    作品集

    画作

    沈周《京江送别图》卷(局部)

    沈周《京江送别图》卷(局部)

    《仿董巨山水图》轴(作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这两幅原为册页,后合装成卷)、《卧游图》《东庄图》《牡丹》《盆菊幽赏图》《烟江叠嶂图》《庐山高图》。

    沈周的代表作品多藏于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精美作品,重要的有《仿董巨山水图》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卧游图》等。南京博物院也藏有沈周精品,其中有《东庄图》《牡丹》轴,此画作于1506年,当时沈周已81岁。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画面中树石茅亭,亭中饮酒赏菊者三人,意态优闲,布势疏朗,景物宜人。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作于正德二年(1507年),笔墨之运用,随心所欲,满纸烟峦,诚属沈周82岁晚年杰作。

    此外,台湾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沈周极有名的《庐山高图》轴。

    文作

    《记雪月之观》

    诗作

    【咏帘】【送允晖】【题柯博士敬仲竹枝】【栀子花】【溪亭小景】【雨晴月下庆云庵观杏花】

    人物关系

    沈周家族本来世代籍贯吴兴(今浙江湖州),元朝末年时,移居到苏州相城,从此成了苏州人。沈家历代布衣,族无显宦,但却是吴中(苏州古称)望族。

    曾祖沈良,字良琛,号兰坡。沈家定居相城始自沈良。史载沈良“规模正大,善于理家”,他与妻子徐氏辛苦经营,使得沈家逐渐兴旺起来。 同时沈良精通书画鉴赏,并且可能因乡里关系,与“元四家”之一,同为吴兴人的王蒙成了好友。王蒙有次踏雪夜访沈良,即兴作画,为沈家珍藏。

    祖父沈澄,字孟渊,号介轩、晚号亲庵。永乐初年被推举为人才,但不做官。一生住在西庄,隐居读书,游山玩水。沈澄工诗能画,尤以诗享誉江南,钱谦益著《列朝诗集小传》,里面就有其传。沈澄还喜好交游,据说每日设酒席以待客,如果无人就派人到溪上观察,只怕客人不来。人们把他比为元末苏州豪富好客的诗人顾瑛。

    伯父沈贞,字贞吉,号南斋、陶然道人、陶庵。亦以隐逸自乐。

    父亲沈恒,字恒吉,号同斋。继承了父亲好客之性,而且喜欢对客豪饮。兄弟二人皆工诗善画,二人的绘画技术超越其父,作品虽不多,却被后人誉为“神品”。

    后世影响

    艺术成就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中年成为画坛领袖,技法严谨秀丽,用笔沉着稳练,内藏筋骨。晚年性情开朗,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浑。纵观沈周之绘画,技法全面,功力浑厚,在师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被誉为吴门画派领袖。

    沈周的绘画为传统山水画作出了两大贡献:其一,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势,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宋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其二,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开明代习黄书(黄庭坚书法)之先河。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十分相似、协调。他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沈周同时还是一个诗人,至老年“踔厉顿挫,浓郁苍老”。他把这种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具有诗情画意。

    后世纪念

    沈周墓和沈周故里公园

    沈周故里和沈周墓在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1509年,沈周病逝,葬于相城西笺圩(今阳澄湖镇西宅里),由文徵明写行状,王鏊撰墓志铭。

    沈周墓占地5亩,四周有小河环绕,并筑青石罗城,封土高约3米。墓前有墓坊遗迹青石柱二根。沈周后裔沈彦良于1928年重建敬山顶碑亭一座,内有明王繁书《沈隐士石田先生墓志铭)、明张宣撰《故沈良琢妻徐氏墓志铭》、(故孺人徐氏墓志铭)。1928年施兆麟撰《沈氏碑刻亭记》。1921年清末遗老吴荫培题《明处士沈石田先生墓》碑等,现均保存在墓亭内。

    1956年,沈周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1993年,原湘城镇复修了墓碑亭,重立了青石墓碑 。20世纪八十年代,吴县文管委出资修缮了沈周墓。2002年,阳澄湖镇政府也出资再次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 2004年,阳澄湖镇以沈周墓为轴心,把前后池塘和周边闲地串连成景,建成了沈周故里公园

    沈周书画传承馆

    2017年3月28日,阳澄湖镇湘城小学举办了以“传启南书画,承沈周艺文”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沈周像揭幕、举行书画捐赠仪式、启用沈周书画传承馆。沈周书画传承馆由湘城小学筹建。 作为陈列沈周生平事迹、展览沈周高仿书画代表作品、展示学生获奖作品的平台。

    后世研究

    阳澄湖镇一直注重收集整理沈周书籍、画册。共收集到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沈石田》画册、1984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沈石田》等两本早期画册,以及多套《沈周书画集》《沈周·山水册》《沈周绘画作品编》和《沈周·中国好丹青大师条幅精品复制》等多册文献资料。在对沈周生平和作品有了较深入研究后,阳澄湖镇筹划成立“沈周研究会”。


  •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