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戴熙
小栖云亭第二图

首页 艺术名人馆 戴熙 小栖云亭第二图

小栖云亭第二图

小栖云亭第二图 简介

叶鹤伏题签条

何绍基题引首

张穆、叶鹤伏、戴熙、祁寯藻、冯志沂及端木采题跋


签条:

小栖云第二图。丙申(1896)正月,诗梦题签。


引首:

小栖云亭第二图。石舟同年属题。何绍基。钤印:绍基印


款识:

小栖云亭第二图。平定张石舟属。钱塘戴熙画。


题跋:

(一)小栖云亭记。余家阳泉山庄为金栖云道院,元遗山诗所谓「开窗纳山影,推枕得溪声」者是也。有亭翼然,高出林杪,浙人张君世荦榜曰「卧云」。先大夫及余兄弟皆尝读书于此,每欲易「卧」为「栖」,用备掌故,以先世旧题,未敢辄更也。兹余卜兆京北靁家桥宜丁阜,地隶昌平,以图经考之,其西北七十余里,则金章宗之驻跸山也。山阳有栖云啸台,章宗尝筑亭于其上,两地嘉名适相结冓。而此间峰联辽碣,流带玉泉,山影溪声,较之乡郡一隅,规模为阔远矣。因拟它日结茅墓田之旁,颜曰「小栖云」,雨眺晴耕,徜徉终老,余之愿讵有侈于是者哉?书此为劵,并系以诗:野亭筑得小栖云,种黍无钱亦可欣。[香山诗云「欲作栖云计,须营种黍钱」]蓑笠喜酬西塞愿[顷余作「烟雨归耕图」]松萝看勒北山文。翠屏画影栏前涌,玉瀑琴声枕上闻。依旧吾家好春色[阳泉春色,平定八景之一]觞花吟竹问谁群。道光廿八年(1848)十月立冬日,殷斋居士张穆记。

(二)诗梦居士珍藏。

(三)戊申(1848)十月,鹿床侍郎为余写〈小栖云亭图〉,并和拙诗,甫装成卷,辄为偷儿持去,捕之累月不获。追怀妙墨,难遂忘情。因拟请为写第二图,以诗先之,五迭子贞同年瓦寿轩诗韵,知必一笑许我也。(详诗不录)己酉(1849)二月初八日作,三月初十日书。

(四)去岁张石翁索画〈小栖云亭〉矮卷,旋失去。今春复以诗来索第二图,画成辄和其诗。(详诗不录)道光二十九年(1849)三月上己纔过,录乞哂正,钱塘戴熙鹿床居士小草。

附录第一图题跋。劫后余生付白云,山亭坦腹自欣欣。幽栖不负山林兴,避俗仍携冰雪文。道院精卢成往迹,啸台遗址访多闻,他时过问宜丁阜,应见添丁迥出群。张石舟卜兆昌平宜丁阜,拟筑小栖云亭为栖隐计,钱塘戴熙为之图,并和其劵隐诗,时戊申(1848)畅月。

(五)(详诗不录)小栖云亭第二图,鹿床侍郎极得意之笔,自谓胜于初本。今鹿翁将南归,此画尤难得矣。读石舟四弟诗序,令人有乔木故乡之感,次和一章,聊当招隐。时道光二十有九年(1849)八月既望,寿阳祁寯藻并记。

(六)(详诗不录)己酉(1849)九月奉题〈小栖云亭第二图〉,请石翁仁兄教定,弟冯志沂。

(七)任槐庭司马以殷斋此图见示,重覩烟云,如逢旧雨,不胜今昔之感。余题后两月即奉使兰州,明年春还都,石翁已作古人,今鹿床侍郎亦殉杭城之难,故交笔墨詹仰如神。子贞太史还楚南,鲁川淹留京国,天各一方,襄病余生,归老山中。展卷之余,能不惘然。䜱䜪亭六十九叟寯藻重观并记,岁在辛酉(1861)八月十八日,咸丰十有一年也。

(八)丙辰(1856)之岁十一月,张氏妹携七岁侄女招姑来都,盖石州先生遗腹女也。其生母亦亡,女聪慧,有父风,感叹成诗。(详诗不录)石翁继配赵孺人有男曰兰官,五六岁能诵毛诗、尔雅、弟子职、急就诸篇,孺人卒,以念母哀毁而殇。石翁既逝,以兄子孝瞻嗣之,吾甥也,奉匶归葬阳泉山庄。其昌平墓田已售它人,招姑盖取魂兮归来之意也。其两妾先后以矢节歾。生平著书已刊者顾亭林、阎潜邱两先生年谱、《殷斋文诗集》,续刊未就者则《蒙古游牧记》、《魏延昌地形志》,二书卷帙繁重,何愿船校补未竟,亦作古人。《地形志目录》一册尚在愿翁家,其余稿本余为收存,幸无散失。《游牧记》已刊至十三、四卷,患难迁徙,未遑讫工。今衰病日甚,不知能完此愿否?附记于此,以俟世之知石翁者,理而董之,䜱䜪七十翁再跋。

(九)槐庭庆三与余同里,好书画,曾刻颜鲁公帖,乃道州何子贞太史家藏,石州手摹本也。殷斋所藏卷轴,大半散逸,余族孙履坦,亦收得数种,〈烟雨归耕图〉似在其中。又古砚三方,其一则晋府龟研,同人多题咏者,石州捐馆时,余适奉使未还,子贞亦出都,检点者无暇缄弃,殊可惜也。此卷戴侍郎画尤可宝重。余藏戴画三卷。一忆松,二双桥精舍,三则侍郎高隐后所题寄者。武林再遭兵燹,鹿床遗墨流落人间,更不知凡几。世间神物,必当有呵护之者。寯藻又记。

(十)(详诗不录)壬戌(1862)季冬上澣古建康端木采。


钤印:(戴)戴熙、醇士、处士家风、戴熙、鹿床诗画、习苦、何必见戴

(何)绍基印

藏印:(张)石艾张穆、小栖云亭、靖阳亭、阳泉山庄、殷斋居士、靖阳亭长、张穆印信、小栖云亭、海阔天空气象光风霁月唫怀

(祁)叔颖手稿、息翁、祁寯藻印、䜱䜪亭叟、再觉道人

(冯)鲁川初槁

(端)端木采印

(叶)漪园诗梦斋珍藏书画印、由我宝之、荷汀、佛尼音布、叶赫那拉氏、诗梦斋珍藏印、诗梦斋收藏书画印


上款:张穆(1805-1849),初名瀛暹,字蓬仙、诵风,号石舟、殷斋,一字石州,又字硕州,晚号靖阳亭长。山西平定人。理学家、西北边陲地理及蒙古史家。道光十一年(1831),考取优贡生。结识回乡省亲的道光帝讲官祁寯藻。次年考取正白旗汉教习,与何绍基、苗夔同年。道光十九年(1839)顺天乡试因「误犯场规」被严惩,自此绝意仕进,侨居京城宣武城南,闭门著书,肆力于古。祁寯藻《殷斋文集》序谓其「为人豪放明锐,极深研几。于经通孔氏微言大义,精训诂篆籀;于史通天文、算术及地理之学;议论穿穴今昔,熔冶四库百氏,飚举泉涌,座客率挢舌不得语」。学问之外,张穆书法出颜鲁公,篆、籀、小楷皆极古穆,亦擅画工诗。传世著作有《蒙古游牧记》、《魏延昌地形志》、《顾亭林年谱》、《阎潜邱年谱》、《殷斋诗文集》等。


注:张穆一生充满哀痛坎坷,十一岁失恃,十四岁失怙,十九岁而丧继母,二十六岁二兄早逝,三十四岁发妻病亡,三十五岁又遭禁考。道光二十八年(1848)二月,四十四岁的张穆又迭遭厄运。时京师瘟疫流行,九日之间,妻子双亡,「十年营冓之巢,一日迅扫空之,人非木石,其谁堪比」。六月,三兄丽暹亦殁,张穆痛呼「「穆何辜于天」!归耕田园之思益切,他请吴儁作〈烟雨归耕图〉(祁叔颖跋云见于石州遗物,或即为现藏山西博物院卷),画中石州衣蓑戴笠,芒鞋锄禾,意态恬然自适。十月,张穆作《小栖云亭记》,拟于其卜居之京北靁家桥筑「小栖云」亭,「雨眺晴耕,徜徉终老」,并倩好友戴醇士写〈小栖云亭图〉,谁料「甫装成卷,辄为偷儿持去,捕之累月不获」,而「追怀妙墨,难遂忘情」,于是再赋诗索画,次年春,鹿床写成本卷〈小栖云亭第二图〉以赠。 


祁叔颖跋云本卷乃鹿床「极得意之笔,自谓胜于初本」,二稿胜于初稿,原是合情合理,况鹿床与石州交谊匪浅,又兼此时鹿床亦谋致仕,感同身受,岂不全力以赴哉!画面以几近满幅的全景式构图,写崇山峻岭,云气蒸腾,繁林茂树间,「小栖云亭」临水而建,石州独于亭中怡然趺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布局开阖宏阔,取意荆、关;复以披麻皴辅以渴笔淡墨,得董、巨平淡天真之味,若视为鹿床中年杰作,当不为过。


此卷写成数月后,鹿床吿老归邑,返杭州主讲崇文书院,故叔颖八月既望跋有「今鹿翁将南归,此画尤难得矣」句,古时舟车不便,一别参与商,怎不令人感伤。卷后叔颖凡四跋,第一跋乃知交三人俱在京城,诗文唱和,何其融融。而再见此卷,忽忽十二载已逝,石州墓木已拱,而鹿床则刚殉难于太平之乱。天人永诀,展卷能不惘然乎! 


张穆与祁寯藻乃姻亲,其三兄丽暹妻叔颖之妹,张祁虽相差十二岁,但因志趣相投,亦师亦友,交情笃厚。石州身后,叔颖整理其所遗书稿,刊行多部,《蒙古游牧记》即其一,序曰「著述卓然不朽者,厥有二端:陈古义之书,则贵乎实事求是;论古今之书,则贵科经世之用。二者不可兼得,而张石州《蒙古游牧记》独能兼之。」 


石州所藏,大半散佚,任槐庭之后,此卷曾为诗梦斋叶鹤伏珍藏。吴庆坻(1848-1924)《蕉廊脞录》中录有此卷,未知是其所藏抑或其经眼者,吴氏以鹿床「笔下无尘俗」甚为看重,《蕉廊脞录》第七卷「书画」篇录历代书画共四十条,戴熙即占其五。附题跋者简介如下: 


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一字淳甫,号春圃、息翁,晚号䜱䜪亭叟。山西寿阳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道光七年(1827)至十三年(1833)累官文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道光二十年(1840)授兵部尚书,越九年值上书房总师傅,继为体仁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并加赏太子太保衔。同治元年(1859),以大学士衔补礼部尚书,侍读弘德殿。卒于北京,谥文端。祁氏精儒学、训诂,善诗赋,为道、咸、同三代帝师。其书法由小篆入真行,师承二王,出颜柳,参以山谷,浑厚遒健,自成一格,「一时之最,人共宝之」。 


冯志沂(1814-1876),字鲁川,号柏泉。山西代州(今代县)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年二十三岁,授刑部主事,累官安徽庐州府知府、安徽按察使。为官清廉刚正,礼贤课士,为曾国藩所器重。从桐城派梅曾亮游。工诗文,藏书颇丰,与张穆交谊笃厚,曾比邻而居。传世有《微尚斋诗文集》、《西隃山房集》、《微尚斋遗文》等。 


端木采(1815-1887),字子畴。江苏江宁(今南京)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优贡,得祁寯藻荐于朝,授内阁中书,后擢至侍读。性兀傲。喜经史、善诗工书,善小楷,尤擅倚声,尝与人结听松词社。编着有《宋词赏心录》、《碧瀣词》、《楚辞启蒙》等。 


叶诗梦(1863-1937),姓叶赫那拉,名佛尼音布。父瑞麟,曾任两广总督。北京人。民国后更名叶潜,字鹤伏,又字荷汀,号诗梦居士,又号师孟。清末民初著名琴家。琴从祝安伯、孙晋斋、李湘石、黄勉之等名家,能融汇诸派。弟子有杨时百、高罗佩、汪孟舒等。善书法,精于武术,亦通岐黄,颇具声名。好收藏,曾有「昆山玉」、「九霄环佩」、「风入松」、「鸣玉」、「归凤」、「霹雳」六张古琴珍品。其中「九霄环佩」,现藏于北京故宫,乃公认唐代雷琴名品。编着有《诗梦斋琴谱》、《诗梦斋诗文集》、《诗梦斋日记》、《医药杂录》等。


户田祯佑、小川裕充,《中国绘画总合图录》三编,第一卷,东京大学出版会,东京,2013年,A50-024,页188-189


Little, Stephen, J. May Lee Barrett,《古调新歌:费立哲神父珍藏十九及二十世纪中国书画》,檀香山艺术博物馆,夏威夷,2007年,页100-103


(清)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七,中华书局,北京,2008年,页215

戴熙 简介

  • 戴熙
    清代官员、书画家

    人物简介 (1801—1860),清代官员、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醇士(一作莼溪),号榆庵、松屏,别号鹿床居士(一作樚床)、井东居士。道光十一年(1831)进士,十二年(1832)翰林,官至兵部侍郎,后引疾归,曾在崇文书院任主讲。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克杭州时死于兵乱,谥号文节。 艺术成就 工诗书,善绘事。四王以后的山水画大家,被誉为“四王后劲”,与清代画家汤贻汾齐名。山水早年师法王翚,进而摹拟宋元诸大家,对于王蒙、吴镇两家笔意更有所得。晚年观摩巨然真迹,在用墨方面有深切的领会。道光时宫廷书画多出于其手。又能画花鸟、人物,以及梅竹石,笔墨皆隽妙。秦祖永的评论是:“临古之作形神兼备,微嫌落墨稍板,无灵警浑脱之致,盖限于资也。所写竹石小品停匀妥帖,尚为蹊径所缚,未能另立门庭也。”戴熙另著有《习苦斋画絮》,于画理多有论述。题画偶录行世。 代表画作 云岚烟翠图 立轴,纸本,墨笔,纵138.5厘米,横64.5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远处山峦起伏,树林茂盛,行云浮动于山间。山泉在云岚下汇成小溪,匝谷而下。茅屋草舍参差于谷中平坦处,隐见小院主人正忙于窗前。近处水波涟漪,岩头杂草横生,密林茂繁。整个画面明快秀雅。此图结构精微,风度闲逸;笔墨清润,全无俗气,虽貌似耕烟,然又别有一番气象。上题“云岚烟翠。拟大痴葱郁之象,不以家数求也。伯黍大兄属,时咸丰五年乙卯清明节醇士戴熙。” 忆松图 纸本墨色,纵37.7厘米,横123.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忆松图》是戴熙“师造化”的最好例证。画家跋云:“地近方山,山有龙池云洞诸胜,多松,漫溪弥谷,旷望无际,常月夜行万松中,遇要氏兄弟,结苑读书其下,赋诗赠答,慨然有卜邻之志。后来京师,每值风和月霁,辄追忆之,嘱写《忆松图》,落落五年末有以报,丁未早春,侨居都下颇忆故山松径……”《忆松图》颇有“北宋”山水的气势,在意境上突破了“四王派”末流的萧淡枯寂,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雄浑沉厚,山石形态及皴法。 满门风华 他的子侄受其影响都能绘画:长子有恒(1826—1891)(字大年,号保卿)所作山水笔意疏秀,有倪瓒风韵。以恒(字用伯)、之恒(字仲江,号菊孙)、其恒(字秀渠,又字问水)、尔恒(字子谦),皆继承家学,善作山水,而各有成就。以恒更有声誉,所作山水笔意淹润,墨气淋漓,而屋宇几席亦复精工,著有《醉苏斋画诀》。《清画家诗史》则称之恒画技为“戴氏群从之冠”。有恒子兆登、兆春亦均能画。 《清史稿》记载 戴熙,字醇士,浙江钱塘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大考二等,擢赞善,迁中允。十八年,入直南书房。督广东学政,任满,请终养。二十五年,服阕,未补官,复督广东学政,累迁内阁学士。二十八年,授兵部侍郎,仍直南书房。 先是,广东因士民阻英人入城,相持者数年。至二十九年,英人慑于民怒,暂罢议。宣宗嘉悦,以为奇功,锡封总督徐广缙子爵,巡抚叶名琛男爵。会熙召对,论及之。熙言广东民风素所谙悉,督抚所奏,恐涉铺张,非可终恃,上不怿。寻命书扇,有帖体字,传旨申饬。越日,命南书房书匾额,内监传谕指派同直张锡庚,戒勿交写误字之戴熙。未几,罢其入直。熙知眷衰,称病请开缺,上益怒,降三品京堂休致。 咸丰初,诏举人才,尚书孙瑞珍以熙荐,召来京候简用,因病未至。粤匪踞江宁,浙江戒严。熙偕官绅劝谕捐输,举行团练。八年,粤匪由江西扰浙东,熙助巡抚晏端书筹调兵食,乞援邻境。援师至,贼未得逞,渐退。以治团练劳,加二品顶戴。杭州初有民兵八百人,又选锋数百,事缓,以资绌,减少半。十年,粤匪由安徽广德入浙,连陷数县,犯湖州、武康。熙以所部练勇付按察使段光清,会旗兵防独松、千秋等关。贼至,敛兵入城守。熙谓用兵无独守孤城之理,宜分营城外相犄角,又议乘贼初至迎击,皆未行。熙与弟焘助守西北隅,炮毙黄衣贼一人,贼遽退匿山后。众谓贼且遁,熙料其诈,侦之,果转赴西南。昼夜环攻,久雨,兵疲。贼于宋镇湖门故址穴地轰城,遂陷,熙赴水死之。弟煦、媳金、及甥王朝荣,同殉。事闻,赠尚书衔,建专祠,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文节。弟煦,精算学,自有传。 熙雅尚绝俗,尤善画。当视学广东,陛辞,宣宗谕曰:“古人之作画,须行万里路。此行遍历山川,画当益进。”其见重如此。后以直言黜。及殉节,遂益为世重。同时汤贻汾画负盛名,与熙相匹。亦殉江宁之难,同以忠义显,世称戴、汤云。

  •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