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爽秋(1897—1976),字石农,江苏东台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出身于贫寒的书香门第。曾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1923年留美,入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后,历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河南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大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民生教育学会理事长,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战时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1949年后,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1世纪30~40年代,邰爽秋竭力提倡民生本位教育,并在上海、重庆等地农村开展民生本位教育实验达十余年之久。
邰爽秋是中国教师节的第一个倡议者 [3] ,与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并称为"中国教育界四大怪杰"。
1897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今东台市)时堰镇。
1914年(民国三年)秋,邰爽秋考取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
1923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同年公派留美。
1924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硕士学位。
1927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博士学位。
1928年,被民国政府任命为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兼中央大学教授。
1929年,大胆倡议“庙产兴学运动”,提出“打倒僧阀,解放俗众,划拨庙产,创办教育”,受名寺大庙的住持们和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戴季陶迫害,险遭暗杀。不得不离开南京,经香港辗转到上海另就大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之职。
1930年,离开上海来到河南大学任教,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
1931年5月,邰爽秋与教育家程其保等人倡议设立“教师节” 。
1933年,发起了“提倡土货,抵制洋货倾销,发展国民经济”的“土布运动”,又称“廿二运动”,得名“布衣博士” 。
1935年,任省立河南大学教育系主任教授,与李廉方等在开封推广实验教学法。
1935年2月,与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巴金等发起推行简体字。
1937年,日寇入侵,随上海大夏大学教育学院迁往庐山,后至重庆。
1938年,大夏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的联合大学解散,邰爽秋携家眷随大夏大学赴往贵阳。
1947年,参加“反独裁,反内战,反饥饿”的爱国民主运动。
全国解放前夕,摆脱了国民党特务的跟踪,举家迁入北京。
1949年解放后,历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976年12月24日病逝于北京。
全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