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清·黄钊

认证:清代著名诗人、方志学家、教育家

简介:

黄香铁(1787~1853),原名黄钊,广东蕉岭县陂角霞黄村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生于江苏苏州黄丽坊。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甲申科举人。黄香铁博学多才,在京充国史馆缮书多年,日以古体诗自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著有《读白花草堂诗集》九卷,流行于世的诗有1062首。在京师他与番禺张维屏、香山黄香石、吴川吴辛山、阳春谭敬昭、顺德吴秋航、黄小舟称为“粤东七才子”,盛大士辑《粤东七子诗》行世。在嘉应州,他与宋湘、李甫平齐名,被誉为“梅诗三家”。

黄香铁曾在潮州府购置“雁来红馆”,从事教育,也曾在韩山书院主讲。晚年回镇平乡里构筑“识字耕田之舍”,好学者纷至沓来,求师解答疑难,为士子所敬仰,也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黄香铁卒于咸丰三年(1853),终年65岁。

2019年4月19日,黄香铁故居铁耕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生平

黄香铁(1787~1853),原名黄钊,字谷生,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蕉城陂角霞黄村人,清代著名诗人、方志学家和教育家。嘉庆二十四年甲申科举人。在京充国史馆缮书多年,后三入潮州讲学。他才华横溢,著有《读白华草堂诗集》《诗纫》《赋钞》《铁合随笔》等诗文集。在京师,他与张维屏、黄香石、林辛山、谭敬昭、吴秋航、黄小舟一起,被称作“广东七子”。在嘉应州,他与宋湘、李黼平齐名,被誉为“梅诗三家”。黄香铁又是一位杰出的方志学家。他所编修的《石窟一征》是一部客家重要文献,对了解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以及研究客家源流、文化、民俗都有重要价值。

轰动京城《落叶》诗

清代乾嘉年间,有嘉应州镇平县黄氏夫妇迫于生计,辗转来到江浙地区谋食。他们在苏州黄骊坊喜得贵子,并为其取名香铁。这就是后来名满天下、光耀古今的大才子黄香铁。

黄香铁自幼聪敏过人,过目不忘,能诗善文。他学富五车,佳作甚丰,所著《读白华草堂诗集》有3集29卷,分初集、二集和苜蓿集,每集按写作年代分卷。收集了他于嘉庆十四年(1809)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间的古体诗2393首。其中五言五律占大部分,七律以《落叶》诗闻名,七绝以《帝京杂咏百首》最多,此外亦有乐府和长短句。诗集题材多样,有的指陈时事、疾呼百姓苦楚,有的闲赋田园、赞颂桂岭胜境……这些诗大致可分为民俗风俗、自然景观、风光名胜、乡土情谊和古今人物等五大类。每出一卷,士人争相传阅,谓为惊世之作。

在京都时,三十岁的黄香铁写出《落叶》律诗四首。自古落叶诗赋,大抵托物抒情,词境凉悲,而他的《落叶》诗不同。此诗一反颓废传统,独出安恬喜悦之语。其中第三首云:

水墨萧参老笔遒,画家酷似李营邱。

江湖一白浮渔艇,烟月空青见寺楼。

倦客晚来宜望远,枯禅定后不惊秋。

天公收拾林峦净,要放梅花出一头。

诗文一出,京师为之轰动,名公巨卿直呼他为“黄落叶”而不称其名。

嘉庆二十四年,三十三岁的黄香铁考中举人。此间他多和六位粤籍诗友往来酬唱。后盛大士把他们的诗集刊《粤东七子诗》行世,序中评道:“香铁才力雄骏,生气满纸,跌宕淋漓,动与古会,性格亮直,辩论是非,侃侃不阿。其诗精美在外,质朴在内,尤有志于古烈隐迹,发挥其事,使生气在目,及诗家龙门。“

淡泊明志,讲学潮州

据《清稗类钞》载,有人赠晚年的黄香铁一戏谑联,总结其一生:

五品六品七品,官愈做而愈小;

一集二集三集,诗日积而日多。

实际上,黄香铁自参加科举,倾心诗歌要多于宦途。他在京因沉溺于吟咏,荒废科举学业,在其友颜鲁舆相劝下,不得不“得诗百篇后,今岁不复作”。次年,他在河北省正定府获鹿县担任知县幕僚,耳闻目染州县积弊,作《幕中吟》(五古三首)讽之。其中“贪官伸手为,好官转眼换。至清水无鱼,斯言岂河汉?” (见《读白华草堂诗集·上控案》)描述了清廉胥吏被蠹奸同侪排斥,遭受“为金所啖”的无赖举控。《派差役》则生动揭示了差役征徭时胡作非为、鱼肉百姓,是因为管事官员不体察民情,对相关工作只是朱笔一过。

中举人后次年,黄香铁参加“大挑”,被取一等以知县用。然而他决定回广东从教,遂“改授教职”,由吏部分派候补,郑亲王等挽留未改其意(见《黄香铁年谱》,林清水撰)。道光元年,黄香铁从京都返,以“无地筑债台,有牍荐宾馆。由来乞米书,乃是士恒产。行当潮州去,坐看南风转。”被荐(见《到家五首》之五),在龙湖书院坐馆。此后,他几次往返于鲁、苏、京、杭和潮州、镇平之间。在潮州城南书院,黄香铁授课童蒙以求馆谷,身处贫困却自得其乐。其诗曰:“炉灶红情热,阶除绿意新。风寒万间厦,雨足一家春。作客同妻子,为儒异贱贫。池塘刚屋后,相忆此吟身。” 在潮州韩山书院(即韩祠)任教时,吏部直授黄香铁为广东潮阳儒学教谕。

《石窟一征》青史留名

鉴于过去修订的《镇平县志》内容简陋,黄香铁实地考证、旁征博引、纠偏改谬,纂成地方志《石窟一征》。全书于咸丰三年(1853)完稿,是年黄香铁卒,终年67岁。

《石窟一征》分类为方域、征抚、教养、礼俗、天时、日用、地志、方言、人物、艺文,殿之以杂记,统九卷,八万八千余字。凡县志所应包括的内容均备。因为书非官修,故而名之“一征”,体现作者谦逊。此书记载了广东镇平县情,因县境有石窟河,今蕉城一带曾名“石窟一图”,所以书名冠之以“石窟”。书成,历经乱世战火(有印版曾焚于太平天国汪海洋部),几经流转重印。1970年,蕉岭旅台乡贤将所藏《石窟一征》(宣统元年重印本)交台湾学生书局影印出版成精装一册本。

“镇邑风气醇雅,男读女耕。故虽百里之地,应童子试者常一千七百余人。每村俱有家塾,有一二百户者,即有塾六七处……塾大者亦许外人会读。”据《石窟一征》记载,蕉岭书院独名桂岭,是因为书院位于山岭南面,坡道逶迤起伏,隐然如桂林的“八桂堂”。

《卷四·礼俗》中记录了客家先民宗祠、祭祖、人之出生、娶嫁、丧葬礼仪,和农村迎神建醮、节日、饮食等习惯。许多习俗至今犹见,比如“妇人产后月内,必以雄鸡炒姜酒食之。盖取其去风而活血也。”《卷六·地志》载述了长潭、仙人桥、桃溪、铁山等名胜和本县河流、圩场以及城隍、关帝庙、天后宫等。从中可知蓝坊以宋代蓝奎得名,“距今七百余年,而蓝坊村人,尚传奎横行乡曲,且实其事迹云。”

黄香铁的《石窟一征》是镇平历史的见证,是客家人文的荟萃,言炳丹青,必将流芳百世。

黄香铁卒于咸丰三年(1853),终年65岁。他逝世时《石窟一征》尚未完成,其末卷部分为后人所补。此书后来由其外甥钟仲鹏、门生古朴臣于光绪六年(1880)木刻初版刊行。后因版毁于火,光绪二十五年(1899)古朴臣之子古范初集资再次付刻。民国19年(1930),曾有人以铅字翻印。1943年,蕉岭县民众教育馆收古范初原版,集资重印。

全部展开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黄钊
  • 英文名
    Huang Zhao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时代
  • 出生时间
    1787年
  • 去世时间
    1853年
作品
清·黄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