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画馆
陶瓷馆
热搜榜
搜全站
下载App
退出登录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或已过期
登录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或已过期
用户已注册
注册
注册代表同意
《用户协议》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或已过期
登录
新用户登陆即注册账号,登录即代表同意
《用户协议》
账号或密码错误
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清·吴廷康
认证:清代官员、画家
简介:
维经斯基(1893年4月-1953年),本名格列高里·纳乌莫维奇·维经斯基,又名查尔金、吴廷康。
人物生平
1893年4月,出生于俄国维切布斯克州涅韦尔市一个木材场管理员的家里。
1907年,14岁的维经斯基从市立四年制学校毕业,在维切布斯克印刷厂当了三年的排字工人,以后又在白斯托鲁克当了三年的会计。排字和会计的工作,让维经斯基日后行事严谨。以至于他来到中国后,与人交流,被以为其是“学经济统计”出身的,因为他“对苏俄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关数字记得很清楚,谈话时列出数字说明革命胜利后工农业生产的增长”。
二十岁那年,维经斯基移居美国,1915年加入美国社会党,开始从事政治活动。在美国的五年,维经斯基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
1918年春,维经斯基回到俄国,在海参崴加入俄国共产党(布)。在俄国内战争期间,他到过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从事工人苏维埃工作。高尔察克叛乱期间,他参加了反对高尔察克鄂木斯克暴动。
1919年5月,被叛乱匪徒逮捕,判无期徒刑而下狱,后流放到库页岛服劳役。在服劳役期间,他联合岛上的政治犯进行暴动,终于获得自由。
1920年1月,他回到海参崴,开始从事共产国际的工作,负责远东事务。“他不会汉语,被选拔为赴华使者,大概是因为在北美的生活使他掌握了英语,培养了他的政治感觉”。4月,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外国处,向中国派出了一个代表团,维经斯基是这个代表团的负责人。他由此“有幸成为1920年在北京和上海与中国共产主义者直接联系的第一个苏联党员”。从1920年5月到1921年1月,维经斯基在华期间的主要活动有: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恢复及开办《新青年》《劳动界》《共产党》《上海伙友》等书刊;成立上海机器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外国语学社等。
1921年1月,维经斯基离开中国,《劳动界》从1921年1月16日起停刊;《共产党》陷入停顿状态;1921年1月16日《上海伙友》停刊;1921年4月1日《新青年》改在广州出版。所以,维经斯基离开上海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工作出现停滞”。
1921年4月,维经斯基再次来华,参加原定5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准备工作没有完成,大会没有如期召开。5月,维经斯基返回莫斯科。其后,维经斯基与马林就国共党内合作形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反对马林力倡的导致共产党失去独立性的党内合作方式。其间,维经斯基起草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通过的对国民党“一大”发生重大影响的《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的决议》。
1924年4月,维经斯基第三次来华。他先到海参崴,经中东路达北京。4月底5月初,到达上海,参加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会上,维经斯基批评了退出国民党的情绪,并提出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工作,纠正国共合作中一度存在的右倾倾向。会后,维经斯基赴广州,由廖仲恺陪同会见了孙中山,并参加了太平洋运输工人代表大会。1924年11月底,维经斯基再次来到中国,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四大”,并对陈独秀和鲍罗廷之间愈演愈烈的矛盾进行了调解。1925年2月,维经斯基返回莫斯科。
1925年7月,维经斯基来华指导五卅运动。五卅运动走入低潮后所采取的“刹车”计划就是维经斯基和加拉罕共同制定、由维经斯基直接在上海推动中共中央实行的。五卅运动结束后,面对中共退出国民党倾向的再次出现,维经斯基提出应对之策:“从联盟转向联合”。针对国共之间的纠纷,年底,由维经斯基出面,邀集国民党方面的孙科、叶楚伧、邵元冲与共产党方面的陈独秀、瞿秋白、张国焘晤面详谈。这次会谈,对于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共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蔡和森视之为“向资产阶级让步的开始”。
1926年6月,维经斯基最后一次来华,在中国整整呆了一年时间。此次来华,维经斯基的身份是共产国际上海远东局主席。远东局开展工作后,立即面对两件大事:中共内部退出国民党的倾向和即将开始的北伐。维经斯基主张“从内部反对右派”,要求继续留在国民党内以“切实加强自己在群众中的影响”,同时大力加强国民党左派。对于北伐,维经斯基协调了中共与莫斯科的不同立场,陈独秀那篇著名的《论国民政府之北伐》是以维经斯基为首的远东局意志的产物。其后,维经斯基和远东局俄国代表团另两名成员拉菲斯、福京一起去广州进行为期近一月的实地考察。随后,向莫斯科提交的两份报告说明,此行的重点是围绕“中山舰事件”的分析。报告分析了“中山舰事件”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面对此后果所应该采取的对策。从1926年底开始,作为上海远东局主席维经斯基的在华工作陷入艰难处境。因此,维经斯基主动提出离华回国,要求莫斯科派出“一名有影响的代表到中国来指导整个政策”。这一请求得到莫斯科的批准。
1927年6月,维经斯基起程归国。回国后的维经斯基,脱离了共产国际的政治事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1953年,维经斯基病逝于莫斯科。
主要成就
经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到上海结识了陈独秀,两人相见恨晚。维经斯基写信向共产国际和俄国共产党盛赞陈独秀,称他是“当地的一位享有很高声望和有很大影响的教授”,“一位享有声望的中国革命者”。经过他们出色的组织,上海成立了革命局,下设出版部、宣传报道部和组织部,并在学生和工人中进行了一系列活动。正是有了这些基础,由陈独秀领导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得以于1920年8月正式成立。维经斯基和陈独秀、李汉俊等人通力合作,做了大量工作,如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办华俄通讯社等等。虽然维经斯基因回国汇报而未能参加中共一大,但他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各项工作付出了努力,间接为中共一大的召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且后来仍作为共产国际代表多次来华,因而一些建党亲历者称他为协助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初且最有贡献的一个人”。
人物轶事
他的布尔什维克身份和革命生涯,让他有过许多的化名;所以,在史料或教科书里,会出现他的许多其他名字:魏经斯基、维京斯基、维经斯基、威金斯基、威经斯基、吴廷斯基、魏丁斯基、维丁斯基、乌金斯克、沃伊琴斯基、伟基斯克、符定斯克、费丁斯克、胡定斯基、胡定康、伍廷康、维经斯基等等。中国人一般称他“维经斯基”,并确认其中国名字叫“吴廷康”。
人物评价
由俄共(布)远东局派出的代表吴廷康(又称维经斯基)是“在北京和上海与中国共产主义者直接联系的第一个苏联党员”。
维经斯基是苏俄向中国派出的第一位“使者”。
全部展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吴廷康
英文名
别号
康甫
字
賛府
性别
男
国籍
中国
时代
清
出生时间
1799年
去世时间
1873年
作品
清·吴廷康
4
全部
[4]
未知
[4]
吴廷康篆书摹周子钟轴
清
吴廷康篆隶金文书临金石铭文扇面
清
临钟鼎文
换鹅图
清
隶书扇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