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全卷

作者
黄公望
创作时间
创作时代
收藏者
分类
国画
创作类型
作品简介

无用师卷,指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的后半段画幅。


1347年,元代画家黄公望为同门师弟郑樗(字无用)所作,1350年绘制完成。富春山居图收藏于清代吴洪裕,被烧成两段,画幅后半段被称为“无用师卷”,前段称为“剩山图”。


作品概述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卷、纸本。水墨画。纵:33cm,横:639.9cm。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是“元季四大家”之冠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系作者1347年(元至正七年)七十九岁时为无用师所作,历经三年经营,于1350年绘制完成。作品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峰峦冈阜、陂陀沙渚,林木葱郁,疏密有致。在笔法上取法董源、巨然,而又自出新意,笔墨纷披,林峦浑秀,为黄公望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


“无用师”是黄公望的同门师友郑樗。郑樗,字无用,号散木。是全真道士金志扬的弟子。


历史资料

《富春山居图》在数百年流传中饱经沧桑,险遭火殉。明末此画为宜兴收藏家吴之矩所有,再传其子吴洪裕。1650年(清顺治七年),吴洪裕病危,竟以此图投火为殉,幸被其侄从炉火中抢出,惜前段数尺已焚毁。焚后分成两段,前段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1956年被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征集,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成为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后段世称《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1746年(乾隆十一年)收入清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后段右上角有“吴之矩”半印,与前段衔接,图中笔墨一脉相通。


作品欣赏

《无用师卷》和《剩山图》描绘的是黄公望晚年山居的景色,有春明村、庙山、大岭及富春江等一带的山川景致。画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以及冈陵起伏,山势层层叠叠,林木交错。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皴画山石皆用披麻皴法,运笔时快时慢,线条有长有短且不平行排列,所以有巧妙的交错组合。黄公望江南虞山、富春一带的山水为题材,画山喜用披麻皴兼用解索皴,笔法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笔墨浓淡干湿交错,勾皴及点染交替,这是对宋人笔墨技法的一大突破。他的皴擦长披大抹,虚实相生,土石相间,矾头累累,灵活生动地表现了江南山峦质地松软、烟雾迷蒙的特点。《富春山居图》画面上山峦起伏,平岗连绵,层次丰富,神采焕然,生动展示了富春江一带林密蜿蜒,翠微杳霭的优美风光,其山或浓或淡,皆以平而枯的笔法勾皴,远山及洲诸以淡墨抹成,水纹以浓枯墨复勾,偶尔加淡墨,树干或没骨或几笔写出,树叶用横点、竖点、斜点,因用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整幅画卷把观者带进隐逸忘世、平淡天真的氛围中,这里有董源《夏山图》技法的影响,不只采用湿润的披麻皴,又加干笔皴擦和浓淡迷离的横点,把赵孟頫在《鹊华秋色图》中创造的方法又推向一个高峰,形成典型的元代宁静淡泊的山水画风貌,后世画家无不对此图顶礼膜拜。


名画去向

2011年5月18日,浙江博物馆收藏的《剩山图》在世纪坛举行赴台点交仪式,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代表正式移交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代表的手中。6月1日,《剩山图》与台北故宫收藏的《无用师卷》在台北合璧展出;至此,已经分割360余年的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将再次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


浙江省博物馆为《剩山图》专门定做了运输箱,箱子上加装保险锁并贴上封条,由专人保管专人押运。根据惯例,浙江省博物馆为出借的《剩山图》投保15亿元。由于是赴台湾的兄弟博物馆展出,为了两岸的互信与团结,调低投保价格至15亿元人民币。“这是无价之宝”,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认为投保15亿元并不代表《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本身的价值,《剩山图》估价在5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两幅图合并后估价将超千亿,而它们的价值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品,属于国宝级文物。



点击查看作品详情
下载
简介
放大
缩小
还原
全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