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清·陈三立

认证:清代诗人,湖湘三公子之一,维新四公子之一

简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人物生平
陈三立生于1853年10月23日,年少博学,才识通敏,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
1880年(光绪六年)随父往河北分巡道今河南武陟县。
1882年(光绪八年)入乡试,因恶时文,自以散文体作答,主考陈宝琛赏识其才,破例录为举人。1886年(光绪十二年)会试中式。返长沙,与王闿运等人结碧湖诗社。1889年(光绪十五年)参加殿试,中三甲四十五名进士,授吏部主事,旋弃职。侍父在湖北布政使任所,曾应张之洞邀,为两湖书院校阅试卷。其间应易顺鼎邀,两游庐山南北。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陈三立闻讯激愤异常,曾电张之洞:“吁请诛合肥以谢天下。”当时其父宝箴任湖南巡抚,推行新政,他往侍父侧,襄与擘划。在罗致人才、革新教育方面效力尤多。1898年戊戌政变时,因“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职不用。后随父返江西,居西山“青庐”。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陈三立移居南京,未几丧父。家国之痛,陈三立更无心于仕途,于金陵青溪畔构屋十楹,号“散原精舍”。常与友人以诗、古文辞相遣,自谓“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陈三立早年虽有“吏部诗名满海内”之誉,但《散原精舍诗集》所收乃自此始。此后虽不问政,为社会兴利仍极热忱。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办家学一所,又赞助柳诒徵创办思益小学堂。让出住宅作课堂,延聘外国教师,开设英语及数、理、化新课目;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废除“八股文”和跪拜礼节,禁止死背课文及体罚学生,创新式学校的先例。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初,曾与李有芬创办江西铁路公司,并拟倡修南浔铁路,惜因事未果。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湖南工商界追念陈宝箴父子推行新政,振兴实业,奏请为宝箴塑铜像,为陈三立授宫职,被其断然拒绝。同年夏,义宁州大荒,铜鼓双坑饥民往宜丰天宝买粮,富商何大毛诬称“匪徒抢劫”,并说“宁州遍地是匪”,挑起斗殴,杀死双坑饥民57人,双坑人控诉不得上达,求助陈三立,陈主持正义,具陈上疏,终获刑部详察,严惩主犯及当地知县,冤案大白。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袁世凯行君主立宪,委陈三立任参政议员,未肯就。
1926年(民国十五年),陈三立由杭州到上海寄寓三载。
1930年(民国十九年),陈三立倡议重修《庐山志》,委托吴宗慈专主。为了使志书更为完善一些,他还特别约请了著名学者李四光、胡先引等撰写有关条目。另外,在具体的编修过程中,陈三立特别强调了修撰体例的问题,强调志例应尊重科学,志文因时代不同,允许文体有别,做到“旧从其旧,新从其新”。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侵占上海闸北,陈三立居牯岭,日夕不宁,于邮局订阅航空沪报,每日阅读。据说,当时的他曾于一晚做梦时喊出“杀日本人”之类的话语。忧国之心可见一斑。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曾经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陈三立痛骂郑“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在再版《散原精舍诗》时,忿然删去郑序,与之断交。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陈三立离开庐山寓居北平,目睹西山八大处遭八国联军破坏,连叹“国耻”!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他表示:“我决不逃难!”闻有人议论中国必败,他怒斥:“呸!中国人岂狗彘耶?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百般游说,皆不应许。侦探日伺其门,陈三立怒,呼佣拿扫帚将其逐出。从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享年85岁。
1945年江西省政府1713次省务会议决定:将设在修水境内的赣西北临时中学改为省立散原中学,1948年迁葬杭州牌坊山。
主要作品
著述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世后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出版。
诗作
【渡湖至吴城】
【城北道上】
【漫题豫章四贤像拓本(其三)】

十一月十四夜发南昌月江舟行(四首选一)】
【园居看微雪】
【夜舟泊吴城】
【园居看微雪】
散元老人原迹
【遣兴】
【书感】
【人日】
【晓抵九江作】
【九日从抱冰宫保至洪山宝通寺饯送梁节庵兵备】
【黄公度京卿由海南人境庐寄书并附近诗感赋】
主要功绩
陈三立不但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诸多重要事件的参与者。
湖南维新
早年襄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维新变法,提倡新学。在湖南辅佐父亲推行新政,在整顿吏治、革新文化教育,罗致维新人才等方面,陈三立多所赞划,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等四人一起被称为“维新四公子”。
同光体诗人
“同光体”是近代闽派、赣派等各种诗派的总称。“戊戌变法”后一心致力于诗,写出《渡湖至吴城》、《城北道上》、《园居看微雪》等多部优秀作品,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亲属成员
家世
父亲陈宝箴为晚清湖南巡抚,维新派人物。
配偶
原配武宁罗氏(咸丰元年辛亥科举人、四川雅州府知府罗亨奎女),清咸丰五年乙卯十一月初二日生(1855年12月10日),光绪六年庚辰十月初五日午时殁(1880年11月07日),年26岁。葬湖南省平江县。生2子:衡恪;同亮(殇)。
继配俞明诗,字麟洲,浙江山阴县人,俞文葆(咸丰元年辛亥科举人、湖南候补知县,历署兴宁、东安县事)女儿。同治4年7月28日卯时生(1865年9月17日),民国12年(1923年)8月11日(农历癸亥年6月29日)殁,59岁。生4子:隆恪、寅恪、方恪、登恪。生3女:康晦、新午、安醴。
子嗣
长子陈衡恪又名陈师曾,近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
次子陈隆恪为著名诗人
三子陈寅恪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四子陈方恪为著名、诗人
幼子陈登恪为著名词人
孙子陈封怀(陈衡恪次子)为著名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有植物园之父之称。
轶事典故
泰戈尔来访
民国十三年(1924年)4月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华,慕其名,由徐志摩陪同至西湖相访,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分,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也同样以中国诗坛的身分,回赠他一部诗集。陈三立接受书赠后,表示谢意,谦逊地说:“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是足以代表贵国诗坛。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后两人比肩合影,传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松林趣事
民国十八年(1929年)11月,由次子陈隆恪夫妇陪同,乘轮溯江而上,终于登上庐山,卜居于牯岭新宅“松门别墅”一说“松林别墅”,赋诗倾诉:“乡梦醒鸣鞭,始觉身如鸟”,打算“息影松林径,洗梦涧瀑流”。年近八十的他,遍览山南山北的风景名胜,写下了许多寄情咏物的诗篇,名为《匡庐山居诗》,石印成册,以赠亲友。山居期间,蒋介石曾到牯岭避暑,很想见见他,特派专人登门联系。他不愿与当政者交往,对来人说:“我已经是一个不闻世事的世外之人,即使我们会晤了,也没有什么可谈的,我看还是不必来见吧。”
铜元与银元
一天,陈三立出门回家,雇了一辆人力车代步,事先也没有讲论价钱,等到家门口付车费时,他从口袋中摸索到两个铜子儿,便拿出来给了人家。这不合常价,车夫自然嫌少,便“龂龂以争”。
老陈便又各衣袋里去翻,结果找出一枚银元,加付给了车夫。可车夫还是“喧呶不已”。这下老陈生气了,说:“给铜元你争,给你银元还是争,怎么这样讨厌!”说罢便昂然走进家门,不再搭理人家。这时听见他们争吵声的家人赶快出来,问车夫怎么回事。车夫说:“开始你家主人给我区区两个铜子儿,怎能偿我的劳力?后又付给一块银元,可我那能找得开?所以和他理论。”家人明白,主人是根本不知道大致的车脚之价,加付一银元也不要人家找的;而这个车夫又是憨厚耿直之人,以为收一块银元太多了,也是常例所未有的事情,所以为找不开钱同样着急。家人于是问车夫:“你想要多少钱?”车夫回答:“至少四毛钱。”家人便如数付了,取回了那块大银币。车夫离去,一家人相与大笑,惟独老陈不知笑的什么,自己“执卷咿唔”,埋头读起书来。
仗义执言
有个同样以清朝遗老自居的李瑞清(字梅庵,或以“梅翁”称之),他在患疮疾僵卧不能行动的困境下,仍是连民国政府的间接资助也坚却不受,只靠卖字鬻画的收入维持残生。因为他一贯持节自好,故有“清道人”之称。当时在他所居的上海,以“遗老”自命的人还有不少,但他们中有些是口是心非的主儿,标榜“持节不染”,而“临财则又往往变易面目”,竟还以“不拘小节”自解。此辈对李瑞清的做法颇为嫉恨,意思当然是:你老儿真真这么清高,岂
不反衬得吾侪鄙污失节?于是乎,就想法变招地报复于他。正好当时李瑞清的寡嫂想攘夺其出卖字画之资而未能如愿,便对小叔子污言秽语。这下想报复梅翁的遗老们更有了造谣的素材,乃广为宣传,并相互庆幸地说:“这下可以叫这个‘清道人’无地自容矣!”可以想见,他们大肆传扬的,无非是梅翁因对寡嫂有非分之图而被斥骂之类带绯闻色彩的东西。
在中伤梅翁这件事情上,有一个人(所据材料中隐其名)显得尤其卑劣,惹得陈三立大为不忿,说:“若辈心术如此,尚可自鸣高洁耶?若不敛迹,我必当大庭广众,痛揭其勾心斗角之诡术!”机会果然来了。这天,“遗老”一班人聚合宴会,陈三立当着众人的面突然对那人大声呵斥:“我要代清道人打你的耳光!”有个叫沈曾植(字子培)的同道也起而助威。这下使得参与传谣诬人者惊羞交加,相与逃席而去。经此一场,无聊之辈们不得不有所“敛迹”,谣诼平息下来,陈三立算是帮了“清道人”的一个大忙。
人物评价
梁启超:“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
同光体的理论家陈衍:“五十年来,惟吾友陈散原称雄海内”。
胡先骕:“如长江下游,烟波浩渺,一望无际,非管窥蠡酌所能测其涯涘者矣。”
“萧然物外,不染尘氛”,“以贵公子而为真名士,虽尝登甲榜、官京曹,而早非仕宦中人,诗文所诣均精,亦足俯视群流”。(出自民国笔记《一士类稿》)
李之鼎:“天下久震矜其诗,以为足绍西江诗派”(《宜秋馆诗话》载)
杨声昭:“光宣诗坛,首称陈(三立)、郑(孝胃)”(《读散原诗漫记》载)
汪国垣:“都头领天魁星及时雨宋江”当之。(《光宣诗坛点将录》载)
后世纪念
中学更名
1945年江西省政府1713次省务会议决定:为纪念爱国诗人、“同光体”诗派领袖、著名乡贤陈散原(陈三立)先生将设在修水境内的赣西北临时中学更校名为省立散原中学(即修水县第一中学)。
故居
主词条:陈宝箴、陈三立故居
陈宝箴、陈三立故居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义宁镇竹塅村,又称陈家大屋,亦称凤竹堂,是陈宝箴、陈三立的出生地。陈家大屋由新旧两栋连成一体,老屋建成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由陈宝箴祖父陈克绳所建,一进二重,中开大天井。新屋建于光绪年间,为陈宝箴中举后所建。故居于2013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屋前竖立着一堆旗杆石和一对旗石墩,旗杆石为陈宝箴中举后所竖,旗石墩为陈三立中进士时所竖。
图书
主词条:陈三立年谱长编(套装上中下册)(李开军著出版社:中华书局)
《陈三立年谱长编》是中华书局于2014年3月正式出版,分上中下三册。该书通过当时的诗文、日记、书信、回忆、奏折、档案、报刊等大量文献,全面立体地呈现陈三立的人生轨迹,是四部陈三立年谱中篇幅最长、资料最丰富、最完整深入的一部。该书对一些重要活动如湖南维新、赣路修筑、松门雅集、清凉山雅集等进行详细的考证,并对他的社会交游网络也进行全面的勾勒,再现出陈三立对近现代中国文化和文学史上的影响。
墓址
陈三立、俞明诗夫妇及长子陈衡恪合葬墓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九溪牌坊山。1986年重建,是杭州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杭州九溪牌坊山的陈三立墓园初建时约半亩左右,“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全部展开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陈三立
  • 英文名
    Chen Sanli
  • 所在地区
    江西
  • 又名
    伯嚴,散原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时代
  • 出生时间
    1853年
  • 去世时间
    1937年
作品
清·陈三立
1